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06卓格多傑上師寶公開佛學講座之《入菩薩行》〔智慧品〕講稿6


二零零六年一月七日
講座第二十八講


各位善信:
今日我們繼續講《入菩薩行》的〈智慧品〉。現在,我想複習一下以前講過的《入菩薩行》整部論書的思想架構。在傳統來說《入菩薩行》的整個綱領是可以以一句佛偈去包含,就是:「珍寶菩提心,未生者願生,已生願不退,日日其增上。」這個綱領是我們龍欽心髓第二代的祖師巴楚仁波切常採用的,為何?在格魯派,例如賈曹杰,他們不用這個方式來講《入菩薩行》,他們分得很仔細;龍欽心髓就不同,龍欽心髓的格調就是很喜歡將一些大的綱領化成一些偈頌,記在心裏。你看看第二代的巴楚仁波切,他四處流浪,不像格魯派般建一些宏偉的大寺院,藏經閣,講堂,講堂前還有兩個大座位供人們辯論,好像彌勒殿前有法苑林菩薩和大妙相菩薩兩大菩薩法座,一左一右;彷彿大家正在辯證法義;這是格魯派的特色。但是龍欽心髓的特色就是四處去將所有佛的義理記在腦裏,很重視口頭,師弟相傳的一些教法。所以在龍欽心髓來說,就是將整部的《入菩薩行》濃縮成這四句,這四句可以這樣去拆散,第一句「珍寶菩提心」就是說明我們為何要發菩提心,是《入菩薩行》的第一品〈菩提心的利益〉。為何修佛法有很多的門路,譬如聲聞乘可以修四諦、三十七道品,密宗又話修微妙身即身成佛,又有父續、母續、無上續,這麼多的法門,為何我們仍要堅持行持菩提心這條路呢?原因是菩提心是最直接成佛的,但這個理據不是很強有力,因為每個宗派,就算是外道都說自己的那一套是最叻的。第二個理由就是發菩提心跟其他的善行不同,發菩提心就可以一次過燒毀我們歷劫,無始以來輪迴所做的惡業。一次過,大家都很喜歡,大家在現在這個季節,見到外面的窗櫥的物質是那麼的吸引,見到那些衫、錶那麼吸引,口袋裏又剛好有張咭,可能有很多張,對不起,我少覷了大家,可能有金咭、黑金咭,什麼都有,於是乎拼命去碌,消費的時候不知道,但返去計一計數,賬單到時,才想應怎樣去付卡數呢?我們任由個心放逸,被煩惱牽引,做下很多孽債,要還啦,怎麼辦?在佛教龍欽心髓這個《入菩薩行》就是幫大家還孽債一筆清,你怎樣cut或咭蓋咭都沒用,你借落太多的錢,究竟如何是好?你又不想去跳樓,在佛法來說,你怎樣去找清條數,歷劫輪迴損害那麼多人,積累的業障怎樣去找清、還清!佛陀教你先去截數。怎樣截數?就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的功用就好似劫火一樣,將所有的罪惡全部剷除。在道理上其實很簡單,因為發菩提心就是利益他人。為何會積聚惡業,原因只有一個,利益自己,損害他人。要利益自己,就要損害他人,大家在這個商業社會,例如在香港如果不明白這個道理的話,可能就要請你去非洲住,否則你在這個功利社會不能多活一天。菩提心的利益,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將我們歷劫所造的罪業,一次過截了,跟住慢慢還清,即是你就算香港住,你心要換佢,換一顆唔功利,只係利益人心。「珍寶菩提心」講明菩提心的珍貴和寶貝。「未生者願生」,如何生起呢?就是第二品〈懺悔罪業〉;第三品〈持守菩提心〉,守菩薩戒。懺悔罪業首先就是清淨自己,因為罪業是與菩提心相違的。為何會造罪?最主要就是損害他人來利益自己!你要對這個違背菩提心的行為,首先要去做一些事情,就是先懺悔罪業。第二就是守持菩薩戒,要參加守持菩薩戒的儀式。在我們漢地有很多的菩薩戒,有《梵網經》的菩薩戒,有《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但是在《入菩薩行》叫大家守持的菩薩戒不是這兩種菩薩戒,絕對不是這兩種。所以大家如果信《入菩薩行》,你說你要守菩薩戒,你就走去學瑜伽行派《瑜伽師地論》彌勒菩薩講的菩薩戒,或者《梵網經》的菩薩戒是不同的,是兩回事。因為《入菩薩行》講的菩薩戒,他一定是指中觀,尤其是應成派,持守菩薩戒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體證空性,於是乎他的行儀,所作所為同《瑜伽師地論》的菩薩戒和《梵網經》的菩薩戒完完全全不同的,是兩個不同的系統,所以不要膚淺,看見守菩薩戒就說好,我現在去守菩薩戒,就去隨意找一個派別的菩薩戒去守,差不多的,其實差很遠。跟著,「已生願不退」,就是講第四品〈不放逸〉,不放逸有很多的講法,認為不放逸就是講布施,因為在整個《入菩薩行》中是沒有布施品這一樣東西的。有些人就說〈不放逸〉可以同後面〈精進品〉所講的一樣,其實是不一樣的。〈不放逸品〉最主要講兩點,就是行儀不退失,〈不放逸〉是跟住〈持守菩提心〉這一章的,持守菩提心就即是說發一個誓,以後要守菩薩戒而行這個儀式,參加完這個儀式就算?現在才是大家勞苦的開始!是時時警惕自己,責怪、睇實自己的內心的開始。所以既然間你當眾說要持守菩薩戒,情形就好像當著親友面前舉行婚禮一樣!我看見樓下的婚姻註冊處一對新人很開心,行一個儀式,做丈夫的那天對新娘子很有禮貌,風度翩翩拖著她。小登科,這是一個開始,白雪公主贏得快樂的白馬王子,這是一個開始,我們常問一句說話:「當白馬王子娶了白雪公主,雖經過辛苦的經歷,但他會珍惜她嗎?他的婚姻能夠維持多久呢?」守菩薩戒就好像一個結婚典禮,之後我們就要睇實自己,好像做丈夫的要成日睇實要怎樣去負責任,怎樣去照顧自己的妻子,做妻子的要怎樣去討丈夫開心等等,到白頭偕老,至大家一齊下黃泉,大家互相無微不至地照顧對方;這就是呼應番怎樣去守持菩薩戒,所以行儀不退失。你既然發了菩提心,話要守菩薩戒,你每一樣的行動都不能違反菩薩戒,每一個禮儀,你的外表,你的妝扮,不能夠違反菩薩戒,就叫做不退失。不放逸就是講這一點,如果你退失了,你就慘,還慘過未守菩薩戒,因為你已經違反了菩薩戒的誓言。第二點不放逸就是叫大家應該取捨得宜,甚麼應該做,甚麼不應該做,我們要知道,因為你守菩薩戒你已經是佛弟子,不單只是佛弟子,而且是大乘的佛弟子,不單只是大乘的佛弟子,你還是中觀派的佛弟子,你同世俗的人已經是不同。你講說話同世俗人的思考、佢的價值觀已經是完完全全不同,如果你再返去以前一樣,即是說發了誓,等於沒有發誓一樣,這樣便是沒意思了。譬如間下面的新人,結了婚和未結婚都是晚晚浦天光,又有甚麼意思呢?你結婚為了什麼?倒不如不結,最後還要離婚,離婚時還要以暴力打傷對方的頭顱。取捨得宜,知道應該怎樣去做,那些應該做,那些是不應該做,你要有一個取捨,正如釋尊說:「諸法心先導,心主心所作;若以意惡行,惡語惡身行;則苦必隨彼,如輪隨獸足。」心性本淨,作惡是因為你放逸,讓心隨煩惱。所以不放逸就是細心睇實你個心,不要讓煩惱乘機萌生。接著第五品〈護正知〉,「已生願不退」;「珍寶菩提心」就是第一品所講的,「未生者願生」就是第二品、第三品所講的,守了菩薩戒就要不放逸,你自己的內心和你自己的儀容不能夠退失你的菩薩戒,跟著是你處世取捨要得宜。第五品〈護正知〉,即是等於六度裏的持戒,但為何寂天菩薩不說持戒呢?其實寂天菩薩在第四〈不放逸〉和第五〈護正知〉都是講持戒,前者戒律就是呼應著守菩薩戒,就是行儀,你的行動和取捨,你的風度,你的態度是如何?要不放逸。後者就另外闢開一章,最重要的就是心裏面守持戒律,這個就是中觀和龍欽心髓派同其他佛教的流派不同,他們是很講動機的,很講心是想做甚麼。所以在寂天菩薩來說,他不但說戒律要依心,我們要護正知,還說所有的六度萬行,所有菩薩行都是六度依心。六度依心其實是可以拆散,如果你說《入菩薩行》能不能再開一本,再寫一本細的書來將《入菩薩行》濃縮,我覺得六度依心,在這個〈護正知〉內第九頌至第十七頌便是專講述六度依心,可以另外出一本小冊子,作為一個簡單的修行的方法。跟住「已生願不退」,第六品〈安忍品〉,〈不放逸〉、〈護正知〉和〈安忍〉就是講「已生願不退」,就是跟住守菩薩戒的誓言而來的。即是說我們發了這個誓,以後我們持守這個菩提心的時候,如何令它不退失?就是要〈不放逸〉、〈護正知〉和〈安忍〉,比較消極、保守,以守為攻的做法。當我們發心開始修行,憑著不放逸、護正知和安忍,起碼不會修行退步,好像坐滑梯一樣滑下去。正如間我們在修行就好像一架水車,跟著水一直流轉一樣,我們如何令自己的功德不退失?首先就要做到不放逸、護正知和安忍,這已經是很難的了。「日日其增上」就包括了第七品〈精進品〉,怎樣積極一點去將菩提心更加擴展至天地一般大呢?三個方法:第一個方法就是精進,精進最主要不單只是勤力那樣簡單,精進的意義其實同除障很有關連。當我們走向成佛之路的時候,在成佛之路的旅程上面有很多塊石頭,有些很明顯的石頭就阻在我們的前面,有些很滑的石頭,將你滑倒下來的石頭藏在暗角裏面,如何去清除呢?最好就是有部推土機,「chur」一聲就可以清除所有石頭,但成佛之路是自己行的,推土機都會有用盡燃油的時候。所以這個時候有三種障礙:第一是同惡,要除的,大家看看自己是否有這個障礙,這塊石頭。甚麼叫做同惡?即是說做事很苟且,不能夠下定決心,講實在一點,就是做人無目標,好似未醒覺一樣,大家有沒有這種情形?我們站在海運大廈望下去,很多人營營役役行來行去,這些凡人熙來攘往的現象,我們覺得很平常,凡人就必定是營營役役,煩惱所役使他們走來走去,「只係為兩餐」。但你作為一個修行人你都沒有目標,修行來做甚麼?你想修甚麼?你想去哪裏?你講你自己修行,灌了頂之後又唔知做乜?受了戒之後又唔知做乜?做了人家徒弟之後又唔知做乜?你真唔知做乜,這個才是最大的石頭,你一皈依了之後,第一塊石頭就在這裏,就是做人無目標。這是明顯的石頭,只是第一關,你都衝不破,就好似玩「大富翁」或者「飛行棋」一樣,打返轉頭由起點開始過,你話幾慘呢!第二個障礙就是耽劣事:有人說我做人有目標,剛才上師你說要恪守本份,我是人家的老公,我在樓下已註冊,又發了誓,做好老公要付出很多的,做好老公就要本著男兒天職保家園的信念,我現在要供樓,所以要搵幾份part-time,冇時間修行囉,這是你上師說要我們盡責,做人要找目標,又是你說的。找藉口真厲害。女的就說自己要煮餐,我要日日準備三餐,往來街市都要八小時,我又要架車去接小孩呢。這是不關事的,你細個都玩過飛行棋,給人打返轉頭,退後三步,你自己在這兒再考慮清楚,要怎樣取捨?耽劣事就是不能放下,不能放下甚麼?人家讚下你,你就鬆毛鬆翼,覺得自己比佛祖還要叻,佛祖的不夠自己的好。人家罵你,你便自卑,頭也垂下來,甚麼興趣也沒有,不再修法了,都修不到。這世上有誰未被人讚過,未被人罵過呢?國家領導人,特首,誰未被別人罵過?大家要記起周公旦,周公的哥哥周武王推翻紂王之後,不久便死了,找到弟弟周公走來看顧他年幼的兒子,但人們常說那位周公會趁幼主(成王)不懂事,想造反,想取而代之,想謀朝散位。但是周公一直都不抗議,提也不提,只管營營役役地默默去做。到成王長大後功成身退,便將他經營所得的所有權力交回給他;這就叫做放得下。如果你常常也放不下,如果你沒有周公般好運和長命,自己營營役役,挨生挨死,未看到成果就死去,那自己便臭名遠播,你就是擔心這一點,別人不知道自己其實是在做好事。你這樣想的話,那你便不是一位英雄豪傑。甚麼叫做英雄豪傑?就是他能夠看準一樣事,而這樣事未必在他在生的時候發生,這才叫做叻,你又時常想叻。譬如間毛主席常說一句話「高山變平湖」,要搞好水利,三峽高地建水壩也變平湖;現在的長江三峽便炸平了,在上面興建水庫,他死了之後三十多年才實現,這就叫做英雄豪傑。所以不要耽劣事,不要為所謂世間八風動搖,人家讚你或是彈你而分神,做好自己份內的事,做好自己修行的事便可以了,這就叫做精進,這就叫做除障。第三樣就是自輕凌,自己看衰自己,認為自己沒有成佛的資格,或者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同佛的功德也差不多,人皆有佛性,你是現在佛,我是未來佛,但是一提到佛原來要做那麼多的事情,要犧牲那麼多,我還是退縮,不肯去成佛,成佛的威風就要拿,成佛的痛楚不肯受,這就是自輕凌。前面同惡所講很多的障礙很容易便看得到,自輕凌、耽劣事就是兟人下來的滑石,很多時候在修行路上成日都會遇得到,所以我希望大家拿《入菩薩行》的〈精進品〉成日看成日看,提醒自己,當自己遇到一個問題,你就要找出原因,找出為何會出現這個問題,怎樣去找?第一件事就是首先讀讀〈精進品〉,自己有沒有遇到這些問題先。跟住第八品,「日日其增上」,就是〈靜慮品〉。〈靜慮品〉分兩層,第一層就是要捨離世間,出離世間,如何出離世間?就是在外斷除所有的塵緣,內要除妄念。外在來說,斷除所有的塵緣,外境的誘惑;在內那些不中用的妄念除去。在這裏最好的就是修奢摩他–止,和住阿蘭若,阿蘭若在這裏可以譯作靜處,其實你住在山洞裏沒有人打擾都可以,大家夠膽去獅子山掘個洞,然後自己入去住嗎?如果你夠膽,政府部門又無暇去干涉你的話,我都覺得幾好,獅子山幾好風水。第二點是,剛好是返轉頭,不單只出離世間,這一part做好了,要返番轉頭,實踐大乘的靜慮,菩薩的靜慮,不是小乘的靜慮。要做的是甚麼?自他平等、自他相換。在這裏我向大家介紹達賴喇嘛自他相換三大原則,好易記,做就等於傳統上修好自他相換、自他平等。第一個原則:我是人類;大家很易記啦,大家除了我是佛之外,都會承認我是人類,或者更複雜一些,我是香港人,香港人就是追求經濟效益的人類,中間的都是副詞,你喜歡怎樣加都可以,你可以加我是盡心盡忠職守的人類,我是儀表不凡的人類,我是溫文有禮的人類,任你加。第二個原則:我追求快樂,逃避痛苦。這是每個人都喜歡的,就算是普通的賊仔賊公都喜歡的,追求快樂,逃避痛苦,不過他們不懂得如何追求真正的快樂,逃避真正的痛苦而已,凡人不懂得如何追求真正的快樂,覺得日夜打麻將就是真正的快樂,或者搵到別人的利益就是真正的快樂,見到別人很痛苦就哈哈地笑,或者好似小孩子有種殘虐之心,將那些、蚊子如何肢解,見到牠們掙扎痛苦便覺得這就是快樂,其實就是種下了惡因,這是另外一個解法。這裏說我追求快樂是真正的快樂,逃避真正痛苦。第三個原則就是所有人類都追求快樂,逃避痛苦。很簡單吧,對嗎?就是讓自己和別人都追求快樂,遠離痛苦。這是人人都有的天賦權利,不要剝奪自己和別人追求真正快樂、遠離痛苦的權利,請大家自重和尊重一點。這三個定律沒有一本書記載,是我自己讀完他的書,覺得他所說的可以歸納成為達賴三大原則,我便膽粗粗的做總結,可能他不認同也不一定。但我覺得他講的這三大原則,就淺略地講出一個大乘的修行者出定後,如何回到現實世間普度眾生,仍然出淤泥而不染,就是這三大原則可以應付得到,最重要的就是富有時代的意義,現代的意義,二十世紀、廿一世紀,目前來說世界變成怎樣我們不知道,五十年之後可能已經是機械人的世界,會產生很多問題,但是到我死的那一天,我相信還是可以用得著,這三大原則來處理《入菩薩行》之實踐大乘靜慮。好,跟住我們又返番講第九品〈智慧品〉,我們將會花很多時間講的〈智慧品〉。〈智慧品〉前幾講首先是提出勝義諦和世俗諦,怎樣認知最高真實的兩個方法,不是說真實有兩個,一個就叫做勝義,一個就叫做世俗,這是完完全全搞錯。有兩種方法,而只有勝義諦,即無分別和無心,這個心識,那個沒有心識出現的境界,就叫做勝義諦;有心識出現的,就叫做世俗諦。在寂天菩薩來說,能夠配稱智慧的只有勝義諦,其他世俗諦不能夠配稱為智慧。所以他講這一套就已經講了守持菩薩戒的條文,就一定要守持中觀應成派了解真實,只有中觀應成派提出勝義諦智慧,這個很重要,不要好像科學怪人一樣,用愛因斯坦的腦袋,然後斬了拳王阿里的手,跟住再整欄王劉翔的腳,然之後再整甘地的心,這個就叫做科學怪人,四不像。只有勝義諦才是我們所謂的智慧;他提出的第二點:甚麼叫做修行?修行之道是怎樣?修行之道唯一是「體證空性」,只有這條路才是真正的道,大乘道就是體證空性,不體證空性就永遠去不到佛的境界,我們玩飛行棋未去到終點就已經被人打沉,返回舊時處,體證空性是唯一的道路,唯一通向佛的境界的道路。其他派別就會立刻講一句:「你講呀,佛有沒有講過先?佛有沒有講過體證空性是唯一道路先?」小乘說:「我看過《阿含經》就沒有體證空性這一回事,四諦十六行相有講空,有講無我,但同你所講的空性不同。」今堂就是講這一點,體證空性出自哪些經典。寂天菩薩就說是出自大乘的經典,還是了義的經典,譬如《般若經》。跟住第二個問題:「你講的《般若經》是否佛陀金口所說呢?」於是乎提出大乘非佛說,大乘非佛說其實一早已提出了,爭拗了很久,其實一早已經定了案,在寂天菩薩的時候已經提出了證據,大乘是佛所說的。還有,哪些經典才是體證空性的經典呢?同樣是中觀派,但中觀應成派和中觀自續派也不同,大家講了義經才是體證空性的經典,上一堂我已經講過,譬如間好似中觀應成派,講《心經》就是了義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心經》,就是了義經,應成派的。自續派就話不是,同樣都是中觀的,他說因為《心經》裏面「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佢應該漏了幾個字,所以應該不是了義經,佢漏邊幾個字?就是「在勝義諦來說,是不生不滅」,但是「在世俗諦來說,是有生滅」。於是乎自續派就覺得《心經》不是了義經,就算是《般若經》也不是了義經。大家如何適從呢?很簡單,跟著寂天菩薩中觀應成派便可以了。「不是,我應該是有性格的,我偏不跟寂天。」你學識人家寂天菩薩的體證、講的東西先再講,現在甚麼都未曾做,懺悔罪業也未曾做,未守菩薩戒,你就要「chump」一聲推翻寂天菩薩所講的事,你是否未學行就先學走?個存摺未有七位數字就想話去買山頂最高那一座「比天高」,還找經紀一起去度尺,人家當你是傻的。
今日我們回應番〈智慧品〉提到的問題:大乘是否佛所說的?如果大乘不是佛所說,那麼《入菩薩行》也不用學了,因為它最多來說就是寂天菩薩的一個學說而已,不是佛的學說。如果大乘的經典不是佛所說的,證悟空性也不可能到達佛境。所以寂天菩薩要證明這兩點,然後跟住才有得講。我們看看題解。
今次講座介紹寂天菩薩確立大乘經典的地位,與及確立大乘體證空性是佛法的根本。佛法的根本就是體證空性,換言之,寂天菩薩認為無論是菩薩,抑或是阿羅漢;無論是出家的比丘,抑或是在家的居士;無論你學的是小乘,抑或是大乘;無論你守的是二百幾條戒律,抑或是五戒;誰人體證得到空性,誰人就能真真正正可以從輪迴中解脫出來。體證空性這句說話其實是出自聖天菩薩一句很有名的偈頌:「若見境無我,滅諸世間種。」聖天菩薩即是我們漢傳佛教的提婆,是中觀的第二代祖師。種即是種子,世間種即是輪迴的種子,「滅諸世間種」即是無可能再輪迴的意思;「若見境無我」,見到外境例如現在我們望大家都望得到,但望不到自己,這是很普通的層次,大家不要覺得自己已經滅諸世間種。若見境無我,是指當證悟對境空無自性,自己認識的主體(根)發揮不到功用,連與認識俱生我執亦停止活動,這就是「若見境無我」的意思。
接著駁斥小乘對大乘經典可信性的質疑。首先,小乘的人說四諦十六行相的苦諦,有無常、苦、空、無我,其中亦有空和無我,修行人都不需要修大乘空觀也可以得到解脫。四諦十六行相的解釋可以看我前兩次的講義,四諦十六行相是很基本的,大家要學的,其中大家想學得更淋漓盡致的話,覺得我的講義未夠喉的話,就可以讀一本叫做「達賴喇嘛在哈佛」,是他應哈佛大學的邀請,將佛法最基本的佛法講一次,其中述說過四諦十六行相,很精警,大家可以參考這本書。小乘堅持「我都有啦!四諦十六行相空和無我,幹嗎要學大乘空觀呀?」首先爭生意,你有我都有的方式,我們根本不用學你那一套,我們小乘亦都有,幹嗎要學你們大乘的空觀?寂天菩薩就立刻說小乘四諦十六行相中的空和無我,只是粗略的說,沒有一個獨立不變和一元性的我和我所;只是否定I;my和mine,不是空性,兩個字都不同,你為何要拉埋一齊講呢?鐵皮屋又是屋,豪宅又是屋,對嗎?鐵皮屋的價錢這麼便宜,豪宅的價錢這麼昂貴,雖然大家都是屋,但是不同的。你要學我大乘這一套,就算你跟阿毘達磨所講的四諦十六行相去修持的話,基本上只是能夠壓止粗糙的煩惱,給人一個自己好似沒有貪愛和瞋恨的外觀,沒法達到解脫需要的「無我」。所以小乘的阿羅漢如果未能夠真正的體證空性,基本上都未能夠從生死輪迴中解脫。現在在緬甸有些人都叫自己做阿羅漢,我們亦都會有很多信眾覺得他就是阿羅漢,其實是嗎?他外表似是,你打他又不怒,他又好客氣跟你說話,你話老卓你做得到嗎?我說我做不到,你打我我會還手,無理打我我會還手。他只是能夠在某個程度下將active的煩惱壓制,但是他不能夠將深層的煩惱連根拔起消毀。成佛只要把煩惱壓制,這麼簡單就算?大家聽過根境相連未?你有這個根、這個心,不去剷除它,當其他的境一現起的時候,兩個「chumb」一聲就生起,外表似就可以嗎?不可以的。所以小乘阿毘達磨記載怎樣去修四諦十六行相,基本上只是能夠壓止現行粗糙的煩惱,但是不能夠從生死中解脫,這很重要。寂天菩薩提醒我們治病要斷病根才會痊癒;但你留下些微病菌,這些病菌遇到適當因緣環境,這個病便會翻發。我們說因果,你斷除的不是主因,無意思,無用,輪迴的主因根源就是無明妄執諸法實有,貪瞋的根源就是無明妄執諸法實有,而不是話你好修養就是可以斷除煩惱,這是次要的。如果不透過證悟空性,雖然可以壓止現行煩惱,但是微細的貪愛瞋恨尚存,當有適當的外境的時候,境識相連,細微的煩惱就會再生起,再次污染行者的戒行;所以否定了「比丘為教本」這個籠統的說法。他說比丘不是教本,不是佛教之本,只有體證空性的比丘才是,從而介定體證空性的破惑比丘才是僧寶,才是信眾皈依之處。如果照這個推論,其實現在三寶中的僧寶寥寥無幾,有幾多個是真正的破惑比丘呢?如果你否定只有證悟空性的比丘才是僧寶,那麼四雙八向未證空的比丘,算不算僧寶呢?將標準提得那麼高,這個世界會再有聖人嗎?你可能只可以返回去十大弟子的時候才找得到,嚴格來說,那些南傳的僧團被打又不怒,踢又不怒,又對所有的美色和物質也不動心,這些你也不去尊敬,你更要求他們去到破惑,一去到破惑就不用食飯,不用去廁所的了。寂天菩薩是聖人,他要求高有道理,你自己是否真的那麼好quali去學佛法先?如果你不是,就不要要求得這麼高吧,你手中只得一元,就要揀一萬元的貨物,是不可以的。大家講因緣啦!傲慢的聲聞不服,用更激烈的說法,首先話自己已經有講空和無我,我不用學大乘,這句說不通,跟著激烈地互揭瘡疤。在第一次的結集,大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在王舍城畢波羅窟附近結集五百比丘,結集出聖典,好似沒有大乘經典,佛法一開始就沒有大乘,所以大乘非佛說。寂天菩薩提出幾點反駁,第一點:「你出世的時候有沒有見過小乘經典?你出世的時候都無,你盲字都不識一隻,會有一個嬰兒在出世的時候拿著《阿含經》來看嗎?不會的。後來你長大了,才入寺院跟師父學小乘經典,你才開始信。如果照你的推論,你說一開始沒有就不可信,你出生的時候一開始也見不到小乘經典,你也不應該信小乘經典。」好似強詞奪理,但是他有其邏輯推理,他的論點是凡是一開始沒有的就是沒有,那麼人一出生時未見過大乘經典,亦未見過小乘經典,大家都唔駛信,首先動搖了他的根基,跟住再提出另一種較容易明白的道理,這是寂天菩薩,或者中觀派破斥時好喜歡用的方法。第二點論據:「佛陀現身說法,不是光靠佛陀在因位時所發的大願,不是說佛為因緣大事,所以示現於世,不是純粹個人話要說法就說法,最重要的是佛陀現身說法是取決於眾生的福德和根器,要相輔相承才能夠演出一次靈鷲山的說法,你估就是這麼簡單,單靠佛陀的大慈悲,於是乎隨便找一個人去說法嗎?不是,要眾緣成熟,能夠說法的佛陀,並且要有聽法的聽眾才可以,不能夠單邊的;眾生的福德和根器也不同。於是乎佛陀會對戒行清淨、智慧通達,並且具有變化微細身的能力的人,說不可思議的教理行果。」因為小乘人質素比較低一點,於是乎他們所聽得到佛說的便比較質實一點;而且他們修行仍未夠班,只是用這個苦聚肉身來修行,於是乎便說小乘四諦十六行相的教法。但是大乘人懂得變化,他的身是微妙身,智慧很通達,所以佛就為他們在靈鷲山說法。小乘人又不服氣地說:「小乘《阿含經》的經典你們也承認,對嗎?」大乘很夠氣量,承認《阿含經》也是佛所講,這樣就比小乘一個機會用自己這個慈悲做了藉口食住上來反駁自己,不止這點,小乘人還加上一句:「而且大乘經典事實上有人爭議過。」拿兩點論據來駁大乘經典。第一就是小乘經典是大、小乘共許的,是佛所講的,第二個理由就是大乘經典是事實上有人爭議過,小乘就沒有人爭議過,所以大乘經典不可信。寂天菩薩就這樣回應說:「如果兩者共許就是事實,如果兩個人,大乘和小乘兩個人共許的就是事實,認許外道典籍的又何止千萬人呢?難道外道的典籍就是真理?」全世界賣得最暢銷的書是哪一本?最多人買的書不是《阿含經》,勞煩你想一想,莫非他們就是真理嗎?「此外,如果有爭議過就不可信,小乘經典都被外道質疑過,當時罵佛的小乘經典,有六師外道,跟住有六派哲學,有幾多人罵過佛陀所講的小乘經典,被人罵過就是被受質疑不可信,那麼首先不可信的就是小乘經典。而且小乘內部又有十八個不同的主張,照你的邏輯,小乘經典更加不可信嘍!」到此為止,小乘語塞,不能不認同大乘經典。到這裏好像甚麼都完結了,其實未完的,最後一點才是最重要。寂天菩薩再進一步說:「如果沒有大乘,光靠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根本就無辦法達到佛的全知境界。你否定了他沒用,沒意思,你要直接指出一點,就是小乘還未夠班;無大乘就無小乘,才可以。「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是無法達到佛的全知境界;而最重要的就是沒有大乘,只靠小乘經典,我們根本無法證悟空性;無辦法體證空性,就無辦法斬斷生死輪迴的束縛,大乘的證悟空性修行是斬斷煩惱,不是壓制,不會留條根;得入涅槃。如果修行者不得涅槃,你們所講四諦中苦、集、滅、道的滅諦,『苦的止息』便成空話了。如果你想打低我大乘,其實你就只會打低你自己。」經寂天菩薩指向,小乘人心念一轉,自己要人承認,確保自己地位,就必先擁護大乘,這就是寂天的高章。純粹是駁斥了他說大乘是佛所說的便無意思,口服心不服,最多就是你叻,我背後又唱衰你,你有張良計,我有過牆梯,你講是,我可以講非,對嗎?做到好似寂天菩薩這樣高明,的確很難。你們小乘一定要承認我大乘,否則你小乘所講的苦的止息,滅諦便不能夠成立。小乘回去後說大家要先修大乘,他們確是高明的。這便是雙贏了,這便是佛法的雙贏,這便是辯論最高的境界。辯論最高的境界不是砌底你便算,還要令你的敵人支持你,沒有你不行,他的理論要建基在你身上,這就是應成派絕妙的地方,大家要學學。不過世界上很少有寂天菩薩這樣聰明的人了,我們只不過讀了他的作品而已,不要以為自己就已經有寂天菩薩般智慧,大家要搞清楚,讀讀而已,大家要知道原來寂天菩薩是那麼有智慧的。自己是否真的好口才,就要經過鍛練。
成立大乘之殊勝分二,我們消文。大乘教法成立佛經,即是說大乘經典是可靠,並且有效。「見諦則解脫,何須見空性?」小乘人這樣說:「我修四諦十六行相都可以解脫,為何要好似大乘一樣修空性呢?」「《般若經》中說:『無慧無菩提。』」在《般若經》中這樣說,如果你沒有勝義諦的智慧,你根本無可能達到佛的境界,菩提,佛的境界。小乘質疑:「由於修四諦就可以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我們何須再修大乘空性?」註釋213說:這裏的反對者,主要是聲聞乘人。他們的論據是:修四諦十六行相能息滅因我執、我慢所帶來的痛苦煩惱,藉著消除煩惱而得解脫。同時,苦諦的四行相包括了無常、苦、空及無我,既然無我和空已經包含在四諦十六行相裏面,根本就不須要用到大乘的體證空性。其實小乘的苦諦中無我和空是很粗糙的,寂天菩薩強調,光是了悟四諦十六行相中粗品的無我和空,是無法解脫輪迴的,必須要了悟最細微的空性才能得涅槃。舉個例來說,四諦中解釋無我是沒有一個自主的、實在的我,所謂實在是看得到,這個綠杯,看得到的,這就叫實在;至於空性就是沒有一個自主的、實在的「我所」(my)和「我所有」(mine);事實上,四諦十六行相所謂「空」和「無我」,只是粗略地強調沒有獨立的、不變的和一元性的我、我所、我所有;而非大乘佛教所說細微無我和應成派所指的能證涅槃的空性。這個要去到,無分別的境界,「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的勝義諦才叫做證悟空性。
寂天菩薩回應說:「在大乘經典裏面,」看看註214,大乘經典最主要的了義經就是《般若經》。《般若經》,大家盡一生人都應該讀《大般若經》一次,一次咁多。在《般若經》中說,如果有人執諸法現象實有,他沒可能得到解脫;「凡執實有相者,不可能得到無上正覺的解脫。」無上正覺就叫做三藐三菩提的解脫。又提到就算趣入涅槃,停止苦惱,亦必須體證空性。「聲聞緣覺佛果,若不依此般若空性,皆不能獲得,故此為能生四聖者之佛母。」所謂四聖者是指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和阿羅漢果。這一個說法當然是要建基於《般若經》等大乘佛經是否可靠,是否只是中觀派所提出來,或者是偽造的。換言之,大乘佛經是否來自佛陀教法?小乘對大乘經典是否佛語(Being Buddhas’s words)的可靠性提出質疑。
「大乘若不成,汝教云何成?」「二皆許此故。」「汝初亦不許。」小乘人先質疑:「你剛才所引述的大乘經典,我們認為不是佛所說的。所以你們不能以此作為論點,因為它是有疑點的。」中觀回應:「如果你們否認大乘經典是佛說,那麼你們又如何確立小乘經典是佛所說的呢?」反問他們,寂天菩薩遇到質疑,不會首先回應,而會在問題上找疑點反問他們,你否認我們大乘經典是佛所說,那麼你首先說小乘經典為何是佛所說的。小乘人說:「我們的經典是可靠的,無論大乘和小乘都認為這是佛說的。同時,佛一開始沒有說大乘經。」「二乘共許故。」中觀便反駁的說:「當你們小乘人剛出世的時候,對小乘經典毫無認識;後來你們跟師父學習,於是乎才開始明白小乘的經典,然後才接受這些經典是佛所說的。這麼說來,你們開始的時候亦沒有相信小乘經典,那麼你們的經典也是不正確嘍!」
我們看看註215。小乘人認為佛滅後一共幾次結集,歷史上大型的結集一共有四次,都未見過有大乘的經典。因此,佛法在世上弘傳一開始,修行人就無辦法相信有大乘經典的存在。再者,大乘經典中討論到許多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譬如放光,很多的大千世界都有震動,很多時候地上發生地震,從地面湧現出佛塔等等,這是不可思議的神通境界,不是一般人的智力可以理解。但一般人對自己未能理解的事物,首先是採取懷疑的態度回應,就算是現在在泰國、斯里蘭卡、緬甸的僧人都認為大乘不是可靠的佛語;大乘也遭懷疑,何況密乘呢?現在漢地很多人都覺得密宗,洪水猛獸,不要修密宗,如果你修密宗,老婆都要給師父。我親耳也聽過。要你老婆幹嗎?你都這麼差勁,你老婆都不會是好的法器喇。五濁惡世中,這是低智者的共通業障罷了!
我們看看第四十二頌:「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復然,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小乘人就回應:「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們的經典是由佛說,經典生活規範來自律藏,禪定訓練與覺悟導向來自經藏,阿毘達磨有關心理學與宇宙論來自論藏,與佛語不相違背。」中觀回應說:「你們用什麼依據來成立並奉行小乘,我們同樣也可用來成立大乘教法為佛語。」我們看看註216:在早期的歷史記錄中,譬如間好似第一次結集出的經典記載,只有提到佛說法時一些聲聞弟子出席聽法,例如舍利弗和目犍連;再者,結集出的佛說三藏教典,也沒有大乘經典,這是難免起諍的。這個平心而論,歷史歸歷史;但是我們要知道佛示現說法,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舉行法會,我們不單只要看歷史,而且還要相信佛教講因緣,我們就從因緣法則去了解當時的事實,推論當時的事實。我們要知道佛示現說法,不是單向的,而是互動的舉行法會,除了要看講者,還要看聽眾和場所,要看聽眾是甚麼質料,要看說法的場所是那裏,而啟導眾生。而聞法的眾生也要具備相當的戒行和福德;眾緣和合,釋尊講道才能成事。我們相信,只要眾生具備福德,同時堪成法器,當眾緣具備,佛在因位時的大悲心便是邀請佛從法界再現微妙身向我們說法,譬如間很簡單的例子,來這裏聽我老卓和學《入菩薩行》〈智慧品〉,大家比出面聽佛學的聽眾一定要有超強耐性和抗眼性。釋尊在大乘經典中常提到與數千阿羅漢、數萬菩薩在靈鷲山現場說法;靈鷲山我也去過,有很多地方比耆那教常在這裏放牛,捉弄我們佛教,我們佛教真是很忍得,放牛在靈鷲山,多牛就即是多牛糞,弄得骯髒極了,靈鷲山是很小的地方,差不多跟這裏般小,如何能夠容納得到數千個阿羅漢及數萬個大菩薩呢?即是說明一點,我以這個身形去聽大乘佛經可以嗎?簡直插針也插不入。菩薩們是以另類存在的狀態去聽的,靈鷲山遺址面積很小,根本就容納不了普通身材的凡夫;我們一方面堅信佛語不虛,我們相信佛不會講大話,所以就可以推斷得到佛說大乘教法的對象不是普通人,而是比一般聲聞凡夫品格更加高尚,戒行更加清淨,智力更高遠的菩薩;還有一點,他們擁有莊嚴的微妙身,這個微妙身不是我們普通血肉之軀。而釋尊說大乘經教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弟子就有戒行超班的彌勒菩薩、文殊菩薩等等。大乘教法是要以甚深見去證悟空性,和菩薩廣大行,菩薩六度萬行去積集福德,從而轉識成智,得大涅槃,大菩提。這是大乘的。講到密乘,這裏我就搭寂天菩薩的單,講密乘,龍欽心髓都是佛所說的,大家看看這推論吧。以粗糙的心識轉識成智、即身成佛是不可能的,龍欽心髓所提出的就是要我們修菩提心,用我們最微細的心識去即身成佛,但是用我們現在凡夫的身心,根本就沒有可能。所以未經過四加行,未做足大禮拜,未做足供曼達,未做足十萬次獻曼達,根本就無可能改變得到我們這個微細身。所以你未做四加行,又說自己即身成佛,根本就無可能。只有轉化微細心識,於是乎釋尊對那些逐漸淨化、精進而數目更加稀少的弟子進行更微細的密法教示,譬如間教導他們如何將心識集中在人體微妙構造的氣、脈、明點上。這個時候法會的人物講者和聽眾,時間和地方更加是不同,那些信心不足、根器低劣、證悟經驗膚淺和智力未逮的信眾,根本沒有辦法把握得到密乘。例如釋迦牟尼佛在教授密續的時候,會以不同的形態去配合祂要表達重大的意義,祂講密乘的時候,再不示現比丘身,而是示現出瓔珞莊嚴的金剛持多傑(Dorje Chang),而且聽眾的數目極少,因為他們的信願戒行都是極清淨的;所以修密宗不是普羅大眾可以修得掂,不是世俗化去灌灌頂,就叫做密宗;密宗的信眾完完全全搞錯了。我們可以講話結個緣,同龍欽心髓結個緣,我希望多些人去結個緣,但是修行龍欽心髓成就的,可能得很少很少。釋迦牟尼佛講小乘,多得成一千二百五十人,幾多人;講到娑婆世界的大乘,就只有幾個大乘的菩薩;去到蓮華生,蓮華生得幾多名弟子?只得二十五名,例如釋迦牟尼佛介紹密續的時候,就示現成多傑,而且聽眾數目都很少,他們都是戒行很清淨,所以很少;場所呢?不單只是地球、太陽系,甚至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的某個角落。譬如間龍欽心髓最早的第二祖,人間傳承第二祖嘉笠多傑就是天界的天子,不是普通人,所以大家可以理解得到密宗為何是這樣;而且是選擇在無二分的甚深活現禪定裏面,時間再不是限制在釋迦牟尼佛在世。所以現在有很多心間傳承、心間伏藏,現在二十一世紀仍然有,當然你們要看看那個上師究竟修為成如何,若那個上師連盲字都不懂一個,修行又未修夠,普通人一個,生得肥些、粗糙些,是西藏人,講話嘰呢咕嚕,都唔知佢講什麼?你覺得能夠聽得到多傑講的法?你就真蠢。對極少數信願戒行清淨、福德厚重的弟子來說,即使在今天也好,佛陀仍可以示現說法。大家努力去修吧!大家常說自己真是福薄,見不到釋迦牟尼佛,為何見不到釋迦牟尼佛說法?因為你不肯去修行,你肯修,修好一些,緣一到,釋尊就敲門搵你,說說佛偈,俾信心,首先懺罪積資,學好《入菩薩行》。學好《入菩薩行》你就知道原來世界是這樣,不要盲中中,你知道怎樣才會感召得到佛陀走來同你傾計。老卓你見過佛陀未?佛陀我未見過,祖師爺我就見過,吉美嶺巴我又見得到,如果再比多些時間,待我修好些,我敢擔保在我在世的時候都可以見得到釋迦牟尼佛,不單只是我,你們都可以,你們肯修好些,戒行清淨,你們都可以,即使我們都是人,因為釋尊的大悲心,保證祂一定會救度我們。在今日都好,佛陀仍可以示現說法。所以執著只有小乘是佛說,明顯是違反佛金口所說的法則。相反,如果承認慈悲的佛會隨眾生不同福報而說小乘,亦說大乘,亦說密乘,這才是聰明人的想法。
頌四十二:「何緣信彼典,大乘亦復然,二許若成真,吠陀亦成真。」小乘再質疑:「無論如何我們相信的三藏教典是你我共許;而大乘只有你承認;所以大乘經典是佛所講的真是不可靠。」中觀這樣反駁:「如果說任何二人承認的即成為真實,那四吠陀,外道的經典豈也成了真理?因為承認吠陀的不單只是外道一人,還可能多過我們佛教徒,成千上萬呢!」
頌四十三:「小諍大乘故。」小乘再質疑:「小乘沒有是否佛說的諍論,而大乘卻有如是諍論,所以大乘不是佛說的。」「外道於阿含。自他於他教,二諍悉應捨。」中觀再反駁他:「有些外道不相信你們的經典,因此小乘經典也有諍論;更何況小乘的派別之間也有不同的意見。如果照你們的邏輯推論有諍就應該捨棄的話,那麼首先小乘的經典也不能夠成立為佛說。」
跟住再講就是大乘之道的殊勝,即是說為何體證空性是通往佛境的唯一通路?四十四頌:「比丘為教本」,這個比丘為教本,看看註218和219那處。218:達賴喇嘛在《超越的智慧》裏這樣說:「從另一個角度,亦可以證明大乘經典是佛說的可信性,例如龍樹菩薩提到如果沒有大乘基道行果的教法,那麼就不會有達致圓滿的解脫。如果藉著小乘的三十七道品是否就能夠達到全知呢,甚至成佛的境界呢?如果沒有大乘的經典,我們應該如何去行菩薩道呢?我們如何去體會一個佛的覺悟經驗呢?僅僅靠小乘的經典,將會是非常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只靠小乘的經典,我們根本無法了悟空性,亦都無辦法證入涅槃。如此,滅諦–『苦的止息』只淪為空談。因此,大乘地位不能確立,小乘地位亦都不能夠確立。」再看看219:根據土登金巴,這位土登金巴就是達賴喇嘛的左右手,文膽,英文很叻。比丘這個主詞由單數,不是一個人,不是一個破惑比丘阿羅漢,或者近圓比丘,修得不錯的和尚,破惑比丘和近圓比丘是單數,但是他翻譯成眾數,眾多的僧團,僧人的社團。而索達吉說比丘分成五種:乞食比丘,剛才我行尖沙咀街上也有打扮成出家人的乞丐;名相比丘,只是得個名,自己都不知自己究竟是否一個比丘,自稱比丘,自己說自己是一個比丘;近圓比丘,真是有修行,並且已經就快可以得到人家打又不怒,人家罵又不動容的了;最後是破惑比丘,連根拔起,體證空性的比丘。前三種僅是一種名稱,索達吉說這三種我們也不能視他們為僧寶,不應該向前三種皈依;後二者近圓比丘和破惑比丘才是聖教的根本,是佛教的根本。二者所指的略有不同,無論是索達吉堪布,抑或是土登金巴,雖然用的眾數、單數都不同,翻譯起上來也不同,但都認為真正的聖僧,就算你是小乘的僧人,都必須通達空性,這些聖僧才是聖教的根本,才是僧寶。跟著小乘就說「比丘為教本」,佛教的根本在我們處,不在你們大乘菩薩處,我們有比丘,我們全部都是依佛制出家受戒的,我們是住持著佛教的。「彼亦難安立;心有所緣者,亦難住涅槃。」寂天菩薩回應:「那些比丘如果未能證悟空性,他們就不是阿羅漢,因為他仍未從生死輪迴中解脫出來;要知道生死輪迴的主因是無明妄執諸法現象是實存,不了悟空性,根本就不能斬斷生死輪迴的主因。簡而言之,如果心識還有所緣,執持實有,就不可能證涅槃。」
「斷惑若即脫,彼無間應爾,彼等雖無惑,猶見業功能。」小乘提出反駁:「那些比丘確實是經過修行阿毘達磨的四諦十六行相,斷除煩惱障的;斷除煩惱障得解脫,他們真是阿羅漢。」寂天菩薩說:「不是,他們只是消除active的煩惱,現行的煩惱。這些較粗糙的煩惱只是在某種特殊的情況下被隔離,令它們無法升起;但是一些微細的貪愛和瞋恨會因為這些微細的執著實有而升起,不會被壓制下來;由於微細的貪愛和瞋恨活躍,在不同的程度上因執取而造作積累了染污的行為;這可憑藉推理和經典上記載而得到證明。」在註釋221就是「猶見業功能」,是說明小乘修行人如果只修三十七道品,未證悟空性,煩惱便未根斷,修行仍有手尾!講到一個佛的故事,目犍連雖然間成了阿羅漢,但是因為前生殺生的業,他前世曾經做過一個漁夫,殺生的業成熟,最後被外道群毆,打死了,由此可見,阿羅漢是仍未能得到解脫的。
頌四十六:「若謂無愛取,故定無後有;此非染污愛,如癡云何無?」中觀瑜伽師繼續批判:「你們堅執五蘊身的貪愛已經是消除。無論怎樣講,阿毘達磨論藏提到的貪愛雖然沒有出現,但執取實有的微細貪愛仍未消除,這仍然是一種煩惱障。正如間在無明裏亦有講到兩種,一種是煩惱的,一種是非煩惱的,同樣,有種微細的貪愛是你們無法確知的。」再看看註222:一般來說阿羅漢有四個不知,時間長久他不能知道;比起佛來說,時間長一點他不能知道;未來是如何;外境是如何;過遠不知;所知法過細、過多,亦都是不能夠知的;即是比起佛的功力尚未夠班。
「因受緣生愛;彼等仍有受,心識有所緣,彼仍住其中。」十二因緣中以受為緣故愛生起;你們這些阿羅漢因為感受到外境現象實有,對實有產生了感受,貪愛便生起。簡單的說,只要有人執著現象實有,「根境相連」心識與外境相聯故,心識仍有所依緣,貪愛等煩惱,即使機會趨於零,但仍然有機會生起。
「若無空性心,滅已復當生,猶如無想定,故應修空性。」再看註釋223,「猶如無想定」,無想定就是高級的禪定境界,屬於四禪範圍,有些外道要修證涅槃,但是沒有修證空性,於是乎便用這個禪定技巧,把「意識」壓住,使意識無法生起。進入無想定後,意識雖然不起,但這些外道不知道還有更微細的心念在作用,以為自己已進入涅槃,所以佛弟子是不會修無想定的。
大家合掌跟我迴向:如是諸觀行,所積一切善,以彼願消除,有情一切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