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05卓格多傑上師寶公開佛學講座之《入菩薩行》〔智慧品〕講稿5


二零零五年十一月十九日
講座第二十七講


各位善信:
今日我們看看題解。上幾堂已經交待過寂天菩薩如何用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批判有部、唯識和中觀的自續派。一般來說,整個佛教的流派有很多,由釋迦牟尼佛創始的佛教經歷了二千幾年,亦都經歷了主要在南亞、東亞等等的很多的地域,因為他們不同的文化和時間、地貌,發展出很多的派別,並非釋迦牟尼佛有很多不同的學說講法,而是釋迦牟尼佛一套的學說因應每個人的習性和心念不同,於是乎就有這麼多的派別,「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基本上,愈多流派就證明佛法利益更多的人,這是值得光榮的事。但是全部無論是中國的佛教,或者印度的佛教,或者日本的佛教,或者泰國的佛教,或者朝鮮的佛教都好,其實基本上都可以分了四大派;粗略來說有這四大派:有部、經量部、唯識和中觀。或者我們再整合,其實就是兩種的區別,就是小乘和大乘。前幾堂最主要就是講寂天菩薩以中觀應成派,包括龍樹、聖天、佛護、月稱這一派的思想來批判其他佛教內部其他的學說。無論怎樣,其實有部、唯識或者中觀的自續派和應成派的見解,都傳承自釋迦牟尼佛的思想。而四派誰高誰下呢?就是看看那段時間的人是如何的。而四派高下在於認知和發揮世尊精神上有粗細的分別罷了。即是說這四派在歷史上就話中觀應成派是最高,但是其實我們是要看好多方面,看看該派在那段時期出的人的質素是如何,徒弟的質素又是如何。我們作為理智的佛弟子,其實中觀應成派的,我們必定要學,有部或者經量部,或者唯識在《入菩薩行》被寂天批判得體無完膚的,就覺得他們不值得學,這是不對的,因為寂天菩薩本身是一個很叻的人,他有資格去否定其他的學派,但是我們沒有那麼叻。好似現在公元二千年,我們想找一個中觀應成派的一代大德都好難,邊個能夠講得到中觀應成派的學問呢?邊處找得到龍樹,或者月稱,或者聖天這些大德出來呢?現在潮流興南傳佛教,反而南傳佛教出了幾個打坐的禪僧,一方面他們受到西方人的愛戴口碑好,如果他們現在寫書來批判中觀應成派,應成派會徹底被打垮!所以我們中國人有句說話,就是「非道弘人,而人能夠弘道」。弘揚道理的是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學寂天菩薩這些論點的時候,對佛教所有的宗派都是一視同仁,不要先入為主,覺得凡是有部講的,或者唯識講的,或者經量部講的,或者中觀自續派講的都是錯,只有中觀應成派講的才是對。姑勿論如何,我們了解下他們講的究竟是什麼,連他們在講什麼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如何去判別什麼是經部,什麼是有部等呢?
世尊所講的緣起論發展下去就有四種的講法,最初的一種就是叫做有部,有部的講法,是最接近普通人的常識經驗見解的,其實所謂有部就應包括普通人。外境諸法是實有,不由心假立,外面所有的東西都是實際的,這個認知當然是最粗糙。而唯識的境無、識有這個講法就細緻一些,他這樣說:「外境虛幻,虛幻的境相是由真實的心識變現出來」。唯識的缺點就是拐彎抹角,節外生枝,前幾講我們已經講過了。中觀自續派主張在勝義諦的層次所有東西是無自性,但在世俗上有些東西是有其自性,譬如好似因果、三寶,或者阿賴耶識這個靈魂,或者說的自證分等等,都是在自性實有的境上施設假名,兩者和合就構成這個法。中觀自續派堅持如果在世俗諦中連自性也沒有的話,什麼都沒有了,佛教就會變成斷見。在中觀理論來說有兩種層面,一個叫做世俗諦,一個心所行的境界,譬如我們現在全部都是世俗諦,無論大家在睡也好、沒有睡很留心聽又好,都是我們的心識正在作用,它的特點就是有緣的境像,你望見我,我又被你望見,這都是二元。你說你望不見的,一是因為你是盲的,失明的,但一個失明的人都能夠看得見的是什麼?就是黑漆漆的一片,黑漆漆就是你所見得到的東西。失明的人不是代表你已經脫離了世俗諦,去了勝義諦,不是,他仍然都是有,因為黑漆漆,但仍然都聽得到有聲,聽得到把聲都是二元的境像,這就是世俗諦。自續派就認為世俗諦怎麼樣都要有一些東西在確立,否則的話,修行就不知如何去修行,譬如我們修行第一樣就是要皈依,皈依誰?你一定要有一種實的東西給他去皈依才可以,譬如好似佛、法、僧三寶,點樣都要有些少的實性,例如在二千幾年前也有一個釋迦牟尼佛,這是必定的,否則我們皈依誰?點樣也應有我們自己的靈魂,如果我們沒有靈魂的話?我們修行的東西,修行的記憶往哪裏去呢?雖然你說它是假的,但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實在。你如果什麼都否定的話就變成虛無主義。無錯,所以自續派贊成在勝義是無,無心無二元境像,你可以說什麼都無自性,我贊成,但在世俗諦來說你如果連這些都說是無的話,那麼人便無所適從。最主要就是修行人就無所適從,譬如間現在我們以讀書做例,以前我們讀書時,先生阿sir什麼也不教,一入來就坐下來睡覺,因為昨晚湊仔,所以今日好累,你們自修吧。於是乎我們便拿中、英、數來自己做,可以自己做。以前的教育制度就可以,學生純品、家庭有教養、質素高。現在就不可以了,你叫他們自己做,那些學生就會拿出gameboy來打機,或者男同學調戲女同學,女同學調戲男同學,或者走出校門吸煙。即是說修行人就是這樣,如果你碰得到那些八地菩薩,你就話勝義諦又無,世俗諦無自性都可以,但現在很多修行人都無這樣的質素,你連這些三寶也否定,阿賴耶識也否定,他們如何去修行呢?
中觀宗的自續派就有一些心思,不單只考慮到教法的問題,教理的問題,如何修行也說出來。在這個角度看起上來又覺得自續派又幾好,是嗎?但你們又來看看吧,大家都知道自續派和應成派而家就爭武林盟主,現在就開始了,看看誰高一些,但目前來說,站在修行人的角度來看,我真的覺得自續派是為我們著想,是嗎?他又確立一個三寶,又確立一個阿賴耶識給我們,讓我們有一些東西拿著,在這個大海茫茫怎樣也找得著一個泡標,是嗎?覺得自續派又幾好。但是我現在再引申一樣給大家,大家思考一下,大家就知道自續派同釋迦牟尼佛所講的始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自續派始終是不太跟著釋迦牟尼佛所說的。當然有些人會覺得釋迦牟尼佛好叻咩,最緊要是皈依自性佛,我們不皈依釋迦牟尼佛,可以皈依其他佛!這就是魔說,記著我們佛教徒,雖然沒有英雄主義,但是只有世尊所講的才可以定得到是與非。如果覺得釋迦牟尼佛講的都是錯的,這人根本就是一個哲學家,不是一個佛教徒。
我們看看在所有的佛經來說,有兩種經,一種就叫做了義經,一種就叫做不了義經。什麼叫做了義經呢?就是佛講最高的教法,不須要轉彎抹角,直接說給你知最高的真實是如何?人生的真諦是什麼?就叫做了義經。不了義經就是佛為了要適應弟子們的程度,那些程度差的,就說一些譬喻,或者講一套慢慢去引修行人一步一步踏入去,這就叫做不了義。不了義經就叫做權法,了義經就叫做實法。在了義經裏,大家都承認《大般若經》就是了義,這就是釋迦牟尼佛直接說佛的境界是如何,諸法實相是如何。但是如果《大般若經》在自續派來說,他就會覺得《大般若經》未夠班,只不過是不了義,為了敷衍那些斷見的人來說的。舉一個例,《大般若經》其中一品大家都熟悉的叫做《心經》,大家都識背,《心經》有一句:「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大家立刻念念有詞,可以知道這是幾重要呢!「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但是自續派看起上來,無錯,「是諸法空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乃至無老死盡」,這一段有問題,在他來說,釋迦牟尼佛應該在句中加,補充上「勝義諦中,無無明,勝義諦中,無眼界,勝義諦中,無...」世俗諦就有無明,世俗諦中就有眼界。自續派說勝義諦中你可以說無,我承認。但世俗諦有些東西例如佛法僧是有自性的,自續派就好似話要整一樣比大家跟循,好似好方便大家修行,要有三寶,不能夠甚麼都否定,一否定全部,就變成了斷見,令到修行人無所依循。但如果他這一套理論放在佛所講的說法裏面,自續派就覺得要改寫佛經了,「勝義諦中無無明,勝義諦中無眼界,勝義諦中無耳界,勝義諦中無鼻…等等」,表面上我們聽得到就覺得自續派這一套好漂亮,又真係好似work,一般人都以為:我真是未夠班,又真係要有個三寶俾我們去崇拜,去懺罪,去積資,好似有個水泡,自續派都應該適合自己,這便死,你一讀到《大般若經》,一讀到佛講到的諸法實相,全部電腦程式都在這裏扭轉了。所以讀佛經不是這麼簡單,只是聽一面之詞,講就講得好動聽,但是我們要實質將他的理論印證在佛所講的每一段說話裏面,就看得到那一個派別所講的真是修行得到的。
我們看看題解的第四行。中觀自續派主張勝義無,但是在世俗諦上法是有其自性;例如因果、三寶;亦可以如此類推出阿賴耶、自證分等等,是在自性實有的境上施設假名,兩者和合,構成了這個法。自續派堅持如果在世俗諦中連自性也沒有的話,什麼都沒有了,佛教就會變成斷見。這個就是自續派的講法,他的缺點就是不夠徹底,死抱一點,就算是少少也好,一點真實才寬心,這個就是貪念,貪就成日都係驚自己蝕底,死都要抱著點實質的東西,才會安心!所以有很多人認為自續派出那麼多的論師菩薩,他的境界也不會很高,不會去到第八地菩薩,因為他仍然都有些微的貪念。到了中觀應成派,就把世尊的緣起論最精要的都發揮透視出來,他說現象諸法不過是由心名言假立,諸法是依心而顯現,所以取決於心,這裏我們間下來,將來大家想通這一句,修行就很好用。第一他沒有講到境是有抑或無,他只是說它是虛幻,是假有。那個境既然間是假有,我們現在見得到的花,見得到的人,見得到的金錢,見得到的伴侶等等,其實全部都是這些境相投影在我們的心,跟著再由我們的心俾一個名給它,這些是花,這個是咪,這枝筆,這樣而已。諸法即是現象,只不過是假名,在我們的立場來說,它們只不過是假名,丁點兒真實都無。所以所有的法,無論是好抑或不好,垢抑或淨,是染污抑或清淨,是值錢抑或不值錢,全部是取決於自己的自心,這一點重要,對嗎?所以在《入菩薩行》的第一品來說,我們已經講過無論你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全部都是六度依心,無實際的布施度,如果真是有實際的一個布施度的話,釋迦牟尼佛已經圓滿了布施度,這個世界應該是很富有的世界,為何現在仍會有貧窮呢?在布施度來說,《入菩薩行》的布施六度依心來說,你只要,就算你是無錢也好,一分都未出過都好,但是「心樂與眾生」,你要好開心地去將自己僅有的錢財,物質的錢財,或者你的福德都好,好願意快樂地布施給眾生,這就是完成你的布施度。持戒呢?「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斷盡惡心時,說為戒度圓。」你話我地不殺生,阿彌陀佛,我們現在放生,這條大龍躉放返去深海,見得到牠游下游下幾快樂,是嗎?殊不知你一放牠在水時,那水壓不適應,你一放牠下去便死去,究竟你是放生抑或放死?遣魚至何方,始得不遭傷?生命就是會死,斷盡惡心時,你此刻要想害牠,你見得到牠背脊的肉很滑,那龍躉的面頰的肉很鮮甜,要來做刺身就最好了;那管牠痛不痛,拿張刀來一塊來吃吃牠也不會死;這就是惡心。斷盡惡心時,這個惡心也要斷盡,是為戒度圓。你對一切的有情不加害,你就是圓滿這個持戒。我看達賴喇嘛有一句說話,他說:「所有佛教的教理可以用一句話來包括,你一定要幫人,你就算不去幫人,無能力幫人,也不要去害人,這就是佛教了。」初初我覺得有無攪錯,嘩,佛教俾你講到咁易!個個人都可以話自己是佛學博士,如果真是我們要去幫人,如果不去幫人,也不要去害人,其實就包括了六度依心這個道理。一通達到六度依心,或者所有修行都是依心,我們其實已經是通達到勝義諦的大道理、世俗諦的大道理。所以讀得通《入菩薩行》的,會容易通達佛理,達賴喇嘛都提到:「我起初其實是很矇查查,因為我食的好、住又好,大把人,就算是大活佛、大的學者見到我都很謙虛,於是乎做就到我不想做任何的學問,但是有一次當我廿幾歲的時候,有一個老師教了我《入菩薩行》之後,我就開始通達佛法,我才知什麼叫做佛法。」所以能與《入菩薩行》結緣,大家很有福氣,不是因為我講你們很有福氣來聽,因為其實《入菩薩行》在宋朝已經傳到來中國,但是當時無論是譯經的人也好,或者佛教界也好,對《入菩薩行》都是很不感興趣,當時我們中國人沒有福德因緣學這麼好的經論。是近這幾十年因為西藏密宗的興起,《入菩薩行》才帶來入我們中國受到重視。這個《入菩薩行》能夠由第一品開始講到去最深的第九品〈智慧品〉,在我們漢地來說是很少很少,仲有埋講義,仲有埋中英對照,大家可以返去解答應用問題添。我們由二零零一年或二零零二開始,講應該有三、四年,第五年講完未呢?照道理來說,去到〈智慧品〉第三十四頌大家都應該消失哂,我不知大家為何仍然堅持得住,因為第三十四頌寂天菩薩已經消失,或者寂天菩薩的聽眾已經消失,但大家仍然都是好似仲好有毅力追住來聽。如果大家的壽命仲未完,禽流感未令到我們起碼有三分一的人無命,而這個文化中心仍然租場給我們的話,我想我們都要講多一年半載先至完,起碼要五、六年之後先可以將這個《入菩薩行》講得完,咁樣在歷史上都很少,多數都是一年、兩年就講完這個《入菩薩行》。我們講《入菩薩行》的不同,第一我們要消文,跟住要講大綱大家聽,仲有應用練習,其實大家拿回家可以自修,當函授都得,我希望大家好好地使用福德,這個福德不知大家積了幾多世才有,所以我從來都不敢看低你們,你們都是一個好有福德的大菩薩。至於智慧到未呢?我不知,因為我現在只看得到你們的眼,你們的眼神,究竟你們通不通達,我不知,不過大家都不須要急於說給我聽你通不通達,想得通否。因為你一說給我聽,我就會在寂天菩薩裏面教過我的一句說話來反問你:「自身過本多,德寡何足誇,故應隱己德,莫為他人知。」每一個人的罪惡是很大很多,德寡何足誇?你憑什麼來說自己叻呢?故應隱己德,你真是通達了一句都好,你真是能夠布施,能夠財施、法施、無畏施都好,故應隱己德,莫為他人知,這些你都應該收埋收埋,一日你未成佛,你都應該收埋自己所證悟的,不要向別人誇耀。這就是寂天菩薩說給我聽的,所以我從來對大家是不會做任何的成績考察,亦都不敢問你這一題怎樣答。因為你答得到和答不到都是無意義,你用得到就有意義,將寂天菩薩所講的道理用得到在修行上,你們有些人修念阿彌陀佛的,有些人修禪宗的,有些人修密宗的,你能夠將中觀應成派寂天菩薩這些學說應用在你的修行上,就叻仔,你不需要同人講自己學的是中觀應成派,不是自續派,不是有部,不是經量部給人踏的,不需要,這都是假名而已,剛才我們已經講過,全部都是假名,就看看你的心是怎樣。
好,我們再看題解。諸法是依心,第十行,諸法的存在只不過是在心的顯現之上,用個名言,約定俗成將它安立;而安立名言是循名責實的,這一個綠杯你不能夠說它是紅瓶。雖然間我們話這朵花是假名,最主要是取決於你個心,但是這朵花你不能夠說它是草,這個花籃要用一百元來買的,你不能夠話它值一毛而已,對花舖老闆說:「這只是一毛而已,為何你要收我一百元?」你不能夠這樣說,每樣東西也有它的價值存在,這就叫做循名責實。什麼叫做仁波切?仁波切就是寶,你要通達佛理,你修行有道才可以叫做仁波切,不是說你用錢買個仁波切就有個仁波切,你是格西,什麼叫做格西?就是要經過考試,你才可以叫做格西。什麼叫做人?有慚愧之心,起碼來說人懂得穿衣,為何要穿衣?因為自己身材不好,就要穿衣,有些地方要遮蔽的就要穿衣。為何要這樣?因為人有慚愧之心,這是人同其他動物有別,不能說人識得食,不好的東西不吃,就叫做人。動物都可以食的,牠們可能比你更奄尖。人最主要的特點是有慚愧之心,望一望個天,知道自己良心所在,天心所在,違反天心的,違反良心的不做,這個就叫做人,用天理良心要求自己是修行,用天理良心批評別人是罵人。所以整個的中觀理論很嚴格,就算是約定俗成的,要假名安立的,這個假名是要循名責實的,要有一個內涵,所有的人認定它是對的,我們就會認定它是對的,不是因為你是皇帝,因為你是傳媒大亨,可以指鹿為馬,不是,不能夠。這個綠杯你不能說它是紅瓶,我們再用這個綠杯做例,再講下幾個派別比較活生一些,大家都成日見得到綠杯這一樣東西。有部認為這個綠杯是實在,是實有,它是一種法;唯識認為境相的綠杯是由真實的心識變現出來,它雖有部份的真實,但它畢竟只是真實心識的投影,所以綠杯作為境相來說是虛假。這個綠杯只不過是我視覺神經,這個視覺神經的根識攀緣的一個相分,而這個相分是由自己的自證分變現起出來,再托外境有一種好似綠杯這個本質,這個本質其實一早已經有,無始以來已經熏入我們阿賴耶識入面,而家這個因緣和合的時候,剛剛就是這個本質托現起這個綠杯,跟著我又在適當環境,又有些光線,又在這個時間同大家講這個綠杯,於是乎眾緣和合,我的自證分就生起兩樣東西,一個見分,一個相分,這個相分托這個綠杯的種子,於是乎我們就見得到這個綠杯。心識是真實;我們見得到這個綠杯這個相分,有些真,有些假,真是因為它是屬於自證分的一部份,假的是因為它只不過是一個投影,所以它是假。這就是唯識宗怎樣去看這個綠杯。接著,自續派認為這個綠杯在勝義諦,即是最高是虛幻,是無自性,但在世俗諦,我們現在這個世界上,因為它有丁點兒自性,因為如果它沒有自性的話,它就什麼也沒有,世界就只有一體,它就是因為有一些實際的一些元素,有丁點兒的自性,再加上名言假立,於是乎我們俾一個名俾佢,因為它有自性,在勝義諦裏有一些自性,於是乎在世俗諦我們又覺得這個叫做杯,於是乎再加上名言假立,所以它是實在。應成派認為這個綠杯只不過是心識用名言將它安立,綠杯只是一個假名。這個外境,這個幻相,這個境,這裏有一個綠杯,這個境的綠杯是投影在我們的心裏面,這個心識裏面,於是乎我們覺得這一個,因為我們受過這個教育,阿媽教過我這一種就叫做杯,先生教過我這一種就叫做綠色,咁我們就叫它做綠杯,這一個是應成派講的。
這次講座寂天菩薩主要提出,如果要從輪迴解脫出來,就必須要證悟空性。前面幾講全部都是破,那麼人們便說雖然我拗不贏你,但是你要有個建立給我們才是,要服人之心才可以,那麼你說給我聽如何修法。應成派說就只有證悟空性,因為只有熟習空性、空觀,才能克服得到煩惱習氣,而所謂熟習空觀,就是要徹底地否定諸法有自性;由聞、思、修體證空性,修行者穩定地令心達到沒有根境分別的境界,專注一境,從而進入無分別狀態,使世俗二元景象消失,這個世俗諦,這個二元的境象消失。消除執著自性存在的習氣傾向。在這裏,寂天菩薩強調,為了防止行者踏進把空性具體化的危險,除了主張體證空性必定屬於聞、思、修中的修慧所涉的境界,證悟空性一定是要通過親身修行,不是說你聽得到,或者想得到空性就是空性,空性一定要在禪定裏才能夠把握得到。寂天菩薩還引用龍樹菩薩《出世讚》說:「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捨。」還要提醒修空觀一定要徹底地和不斷地否定自性有,這是一個持續性的覺照,不是說你一成功就是成功,當行者在禪修的覺照力減弱時,便要不斷把無自性的論證帶到心前。「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此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由於根境相連,根和境,此有故彼有,有境就有根,有根就有境,根境相連,對境被證悟是空時,除了空性外,便一無所有;帶有執著的根識亦變成智慧覺照,而世俗的二元景象亦消失;這句經典名句就是寂天菩薩總括體證空性的境界,這是從輪迴中解脫出來、滅除煩惱、所知二障的唯一方法。跟著寂天菩薩並且駁斥了小乘有部、經量部和一些較小的部派。寂天菩薩那時有十八個部派,各有各的看法,現在這裏寂天菩薩就是跟著駁斥那些細小的流派。一些小乘部派說首先以空性其中「無分別」的說法提出質疑。既然間佛已經是無分別的了,但是在世俗來說全部都是有分別的,佛既然間無分別了,他已上了神檯,他如何可以在世俗中展開說法利生事業呢?他首先反駁說:「你們中觀認為概念分別是虛幻,而佛已經進入無分別的狀態,那麼他是用什麼來言說、來分別利益那些只能以名言概念來思惟的眾生呢?」大家現在目前都是要用名言概念、文字、說法才能了解《入菩薩行》,如果你說無分別,我們又怎樣去了解呀?寂天菩薩舉了雲層下雨無須分別念和行為來舉證,個天落雨會否跟大家先說我現在下雨了,恩澤給大地眾生,天會這樣說麼?不用,但它要下雨就會落雨。眾緣和合,條件成熟就可以。同時,寂天菩薩還指出佛因為在菩薩因位時,他多世的修行,在做菩薩時已經做下種種利益眾生的因緣,只要有善根的眾生積累福德,佛的宿願和眾生的福德就因緣和合了。這時佛就會現身為那些眾生說法。正如你信阿彌陀佛,時時念佢,又做足種種因緣投生極樂,當你死相出現時,條件成熟;阿彌陀佛自然接引你到西方。這裏便解釋得到,有很多人自己善事又不做,又不肯修法,又不肯做功德,又不肯做些什麼,一有問題就罵菩薩,為何你貪錢,菩薩你無眼?我是可憐的人,為何你不救我?他覺得佛就一定要救他,否則佛無資格受人敬拜。其實這個就不懂得佛法,喂喂喂,你不要這樣做,你真是很罪惡,大家一定要清楚,佛加持你滿願,必定是要在你有積福行善底下,佛法才能在你身上work,否則的話,因緣條件不成熟,佛要幫你都有心無力。你還要怪祂、怨祂;說祂不顯靈?祂見得到你墮落,見得到你落地獄,祂都很傷心的,但是就幫不到你,一日你不行善,你的福報不起,都幫不到你,所以就是要看你的心是怎樣。每秒間你可以行善,可以行惡,行善積福;修習空性,便歸入佛果邊,You have your choice,你亦可以選擇同佛劃分界線;自甘墮落,害人害己,還有什麼可以講,這是你的選擇。所以大家福德好好,智慧好好,一息間我們講完第三十四頌我們要燒炮仗,因為我們已經過了,我們仍然繼續講《入菩薩行》,理應講到第三十四頌就玩完,聽眾見不到我,我亦見不到大家。佛其實在菩薩因位時已種下種種利益眾生的因緣,而剛剛眾生積累了那個福德,佛的願和眾生的福德因緣和合,這一句大家要好好間低。跟著有些小乘支派又質疑:「喂!由釋迦牟尼佛發菩提心到他成就正等覺,在金剛座菩提伽耶那處登佛位,經歷三大阿僧劫,好長時間的,化度眾生的願望仍有效嗎?」寂天菩薩安慰他這樣說:「往昔有一位婆羅門叫珊顧,為了解除毒龍對眾生的病毒,他於是乎修建鵬塔,發願只要患上龍毒病患者誠心繞著鵬塔而行,他的病患就能夠得到痊癒。鵬塔在珊顧在世的時候有效,就算現在他去世多年,(我)寂天都見過這個鵬塔,亦見證它仍然能夠治癒龍毒。同樣,雖然世尊涅槃多年,但是我們禮拜佛的舍利遺塔,仍能因為世尊願行菩提心,而得到福德的加持。」這就叫做相應。最後經量部和有部又提出質疑:「我們以分別心和行為向無分別的佛祈禱和供奉;我們又怎樣去確保自己的供養和祈禱為佛所知呀?我們向釋迦牟尼佛獻供,釋迦牟尼佛無分別的,他點知我今日已經點一盞燈俾他。在佛而言,因為他無分別,那些善信就有分別,善信有些是供養酒肉的,殺眾生的肉去供佛的,佛要識得去拒絕的,但在我們又未見過佛像拒絕這些酒肉供品,祂又怎樣去拒絕不當的供奉呢?譬如眾生許願隔離那個鄰居對他好差,希望在打小人的時候那人把嘴生個瘡,等他不能說話,那無分別的佛怎樣令他拒絕如此這般惡毒的害人祈願呢?寂天這樣講:「你們大體認為供奉無分別心的佛陀,是不能得到福報;那為什麼你們又禮拜舍利,這些舍利塔是死物而已,為何你們會覺得獲得福報呀?舍利佛像都是無分別的。佛經中已經提到,不論供奉在世或者已涅槃的佛陀,或者禮拜他們的遺物,福德都是一樣。」這是針對有部的習俗,有部因為那時的人,佛已經入滅,但是他們小乘人仍然是忠實的佛陀的擁躉,於是乎他就修建佛塔,他們相信佛塔有加持力,今日我說我們都會問這個問題:無分別的佛點樣去拒絕或者接納眾生的祈禱呢?就是在乎你自己的心,在乎你的心是怎樣。後面就有講。同時,供養佛的福德僅是出現在眾生內心和安立的名言,隨其善惡動機,分別感召各別如幻的福報,正如間小乘人認為以真實的供養就有真實的果報一樣,我們亦都認為以如幻的心供養佛,亦能獲得如幻的福德果報。
跟住我們消文。癸二,癸一開始已將有部、經量部、中觀的自續派,一一破斥,證明他們那些見解完完全全是不行。第二就是建立自己一個思想體系,就是「道為空性」,就是修行一定要修空觀,修空觀才能夠解脫。寂天菩薩提出要從輪迴中解脫出來,必須證悟空性。首先,他陳述了證悟空性的必要性。外道這樣說:「雖知法如幻,豈能除煩惱?如彼幻變師,亦貪所變女。」外人質疑:「你們中觀主張諸法虛幻,但是光靠知道諸法虛幻的智慧就能斷除煩惱嗎?斷除不了,你只是知道。就好似魔術師明明知道那些幻女是依幻術變現出來,也會生起貪愛。」
頌三十一:「幻師於所知,未斷煩惱習。」對,沒錯。寂天菩薩同意:「你說得對。一個魔術師明知那些幻女是由他自己以幻術變現出來,幻女只不過是一些幻像,但有時亦會產生淫蕩的貪執。這是因為魔術師慣常的性格傾向淫蕩和色情思想的模式。同樣,我們就算明白諸法是虛幻及性空的本質,但因習以為常地執著事物,總以為它有本質上的真實。執著是經由多生多世牢固的習慣形成,一旦要他去改變就很難。」「空性習氣弱,故見猶生貪。」這些牢不可破習以為常的性格傾向和思想模式,我們叫它做習氣。習氣有兩種:一種強大的習氣會從潛藏在意識中以很明顯的形態顯現出來;譬如我們說那個人奸到出面,這些就是強大的習氣,好奸,一見到他就知道他很奸。另外有一種稍微弱的,就潛藏在意識,但是仍然都會左右我們的認知和取向。有些口頭禪,或者有些我們答人的語謂,聽一下就知道自己潛藏的一些意識是怎樣。有時大家可以克服的就只是外表的一些弱點,那些很深刻的,大家可能察覺不到,這就要靠善知識和你的道友,真是學佛,真是想你好的道友,不是只想同你食餐齋,或者最好你請埋我食齋那些道友,或者只是希望打發時間,打個電話說三道四,講下別人的是非的道友就幫不到你。真正能夠挑得到你內心的弱點出來,這些才是好的善知識。千萬不要覺得有個師兄常說我貪執,我都不覺得自己貪執。有個師兄道友說我不高尚,我不似觀音,我明明照鏡自己都好似觀音,為何說我不似觀音,我比觀音更觀音、更高尚,觀音是死的,他只不過是一幅畫,我是有血有肉,我比觀音更神聖。記住,當聽到任何批評,首先忍一忍,再想一下自己有沒有這些過失,千萬不要第一樣就否定別人。
寂天菩薩指導的說:「只要熟習對空性的內觀,我們便可以逐漸克服強烈習氣的影響。只要是進入空性甚深內觀,否定對兩邊的執著,所有二元的習性及貪執便會停止。所以熟習及發展深邃的內觀,我們便能逐漸消除對執著自性存在的習性傾向。」要時常修止和觀才可以斷除或壓伏習氣。
怎樣才能從根本上體證不可思議的空性呢?這就要從不同程度去否定實法,實法就是表面上可以看得到的,這個就叫做實法,譬如間這個杯,就是實法。亦要否定無實法,譬如杯的自性,甚至是杯的空性,這些都看不到,觸摸不到的,叫做無實法,都是要否定。你說不對,我們要體證空性,空性你否定了,我們怎樣再去證悟呢?體證空性這個「空性」如果是名言的,我們都要去否定。而最重要的就是要徹底地否定,一棒到底,不要拖泥帶水,不要留下尾巴,否則就好似唯識一樣,只明白否定外境實有,但留下尾巴,總要執著一些絕對真實,譬如間好似唯識就執著心識是真實;自續派執著三寶就是真實一樣。雖然困難一點,但是一定要咬實牙筋,無辦法,你要解脫的話,你就丁點兒牽掛、一些手尾也根斷,一定要去到底。記著,在基本上仍然有些微的執著,「基本上」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思想、腦袋上,對有自性的東西仍有丁點兒的一些懷疑,證悟空性就不夠全面,就玩完。所以,聖天菩薩,中觀應成派的第二祖,龍樹菩薩的徒弟,聖天菩薩講過一句說話:「在你修行裏面,只要你懷疑過,一有懷疑,你就是仍然在輪迴的道路上。」少少懷疑都無,不用講得多,全部都是不真實,無實性。
相比唯識來說,中觀自續派就進步得多;他不但否定真實和外境是實法的存在,全部否定,心識和外境,主張諸法勝義無自性,包括否定埋《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乃至無老死盡」,他們覺得應該加埋「勝義諦」三個字入內,「勝義諦無無明,勝義諦亦無無明盡,勝義諦無老死,乃至勝義諦無老死盡。」但是世俗諦就有。主張諸法雖然勝義無自性,但卻認為世俗諦心境等諸法存在,因為它是存在住一些很細微本質的真實,並且主張在這個自性實有的境上安立假名,兩者(名言和勝義)和合,用自續派的語謂就是現空二聚的時候,就構成這個法。所以在勝義諦無眼識,但是這個眼識在世俗諦是有。他這樣說,所以《心經》、《大般若經》都不是了義,都是佛導人解脫的權宜之教,他這樣說,當然我們不能承認。中觀應成派體證空性是否定甚細微的本質真實,這種甚深的內觀完全滲入空性,徹底摧毀了任何執著的傾向。所有的貪執便不存在了。
頌第三十二:「若久修空性,必斷實有習;由修無所有,後亦斷空執。」若恆久,不是說今年、第二年、第三年,要恆久,要很多世,要修空性,必定會斷除執著諸法實有的習性,要好多世,聽聞中觀的教義。因為大家輪迴的時候,實在已經過很長的時間,很多的習氣污染了自己的腦袋,所以我們要有相當的時間,才能夠清洗得到,今世我們要修奢摩他,要修空觀,下一世都要。「那麼我就book住你卓格多傑先,下一世我們再見面,你教番我空觀。」不用,你有足夠的福德,下一世會遇到更好,行出去俾我更好的人大有其人,問題是如果你智慧高,你就遇得到他們,不用book的,有緣就見面吧!這個時候我們要留意自己有沒有執著空性,陷入修習空性具體化的危機。留意一下,修習空性也有危機,就是你把空性具體化了,執著空性,你覺得空性是好的,於是乎你執著空性;寂天菩薩就是要我們不要陷入空性具體化的危機,這裏我們特別要加入一句英文:the danger of reifying emptiness itself,大家會容易理解,因為中文「執著空性」的字很難理解。你可能看出所有的事物都沒有本質真實,所以容易傾向空性本質是絕對。寂天菩薩提醒我們雖然空觀是完美,但是要消除把空性加以執著或構想成為絕對這種傾向。換言之,當我們觀察如色境等諸法現象沒有半點本質真實的時候,便減少渴愛和厭惡的心;接著便要觀察空性有沒有這個本質;發覺空性只有約定俗成的名言,這時我們認為空性不是實存。註208:龍樹菩薩在《出世讚》中說:「為斷諸分別,說空性甘露。何人執空性,彼亦汝當捨。」應該是捨棄,如果你執著空性,這個空性如果只不過是名言,是聞、思的智慧的話,就要否定埋。當空性被確知之後,除了切斷諸法,心並不思惟任何事情,心識純然安住於空性的體驗之中,諸法也沒有了。此時沒有「這是空性」或「這是無自性」的念頭無哂,只有一種空無自性的一種覺性。所以《心經》第一句說:「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不是我們證悟空性,是一種覺照力,就是要很高的菩薩的智慧,第八地觀自在菩薩的時候,才能夠體證空性,而這個空性不是名言上的空性,而是心一種覺照,不是心的名言。跟著,寂天菩薩再確定我們修空觀,就可得到無分別狀態。註209:無分別的原理是按照「所謂諸法不過是在心的顯現之上,安立的假名。」這是中觀所講。所謂修煉空觀,就是把心內的諸法假名也蕩除,根據釋迦牟尼佛「此無故彼無」的原理,無境相則無心識,那時候全部都void哂,只是留下一種覺照力。
頌三十三:「當云皆無實,不得所觀法。無實離所依,彼豈依心前?」當我們觀察一個現象決定它是否實有的時候,就會發覺它一點兒實在性也沒有。這時候,在心前呈現的除了諸法的空性之外,便一無所有;但是我們對境什麼也沒有,沒有任何東西在「對境」的框架內,因為扭曲了多生多世的習慣,我們就會很不舒服,很不習慣;以前什麼都有,現在什麼都沒有,這時候就什麼也不習慣了,我們中國人有一句俗語說:「住慣狗竇就不喜歡龍床」,等等。四世班禪曾經說過:「凡夫,即是未經修行的人,心識未經訓練的人的心中,所現的一切都是自性實有的。」但是當我們修煉空觀的時候,我們會去到什麼都沒有的時候。在這裏要提一提大家,初初是會不習慣的,有些不自然,是否教錯了?你放心吧,不會有副作用的,是你不習慣。這個覺知對境除了諸法空性外,什麼都沒有減弱時,當這一種覺知減弱的時候,我們要不斷地用我們的理智,我們的思想,將無分別的論證,這個論證,是名言的,帶回我們的心前,來增強我們的覺照。但當我們有足夠的能力能認證得到對境是無自性,是空性的時候,我們要將論證也剷除。要把握住這個論點。
所謂確知諸法無自性,就是保持著徹底地否定對境無自性所留下來純粹空性的經驗。這是一種經驗,觀照空性是一種體驗,不是一種知識,大家一定要分得好清楚,是聞思修的修慧,是一種經驗,是一種覺照力,不是一種教法,不是語言文字,是真真實實在心裏面現出來。由於不斷開發空觀,最後了悟諸法無自性。要不斷地,好多生好多世,要時常修空觀,首先修奢摩他,跟住就修空觀,就將《入菩薩行》後面〈智慧品〉觀身、受、心、法皆無我背出來,培養「正念」,一直地去修空觀。
「若實無實法,悉不住心前,彼時無餘相,無緣最寂滅。」傳說寂天菩薩本來是一個時常被人罵的人,因為他在那爛陀寺佛教大學住的時候,他實在太出類拔萃,而且不為人所知,又不喜歡搞小圈子,又不喜歡泊碼頭,就因為你不泊碼頭,於是人人也杯葛你,說他是三事和尚,只是懂得睡覺,只是懂得去廁所,只是懂得食。於是乎大家一齊戲弄他,只是懂得那三樣事,對佛教有何建樹呢?真不是佛弟子,大家一齊將他踢出佛教門牆。他們這班人就覺得自己是佛,只有他們有這種力量去確定那些可以入佛的門牆,那些可以食佛的齋菜,那些人無資格。於是乎就一齊捉弄他。「你在這裏都很久了,寂天?」「是,很久了。」「那麼你有什麼論文?」「你喜歡聽什麼論文?佛講過的,抑或未講過的?你聽過的,或者未聽過的?」「嘩!你真沙塵!你講一套我們未聽過的佛法出來吧!」於是乎寂天菩薩就說:「你們五百個班智達在場,我就開講。」那爛陀寺裡裡外外的僧眾都堆在經堂,看寂天菩薩怎樣出醜。寂天菩薩縱身跳上法座,由第一品〈菩提心利益〉第一頌開始講,一直講到第九品第三十四頌,他突然間騰空在經堂飛來飛去,那些僧人如夢初醒,「勁,真厲害」,大家一齊往上望,不見了他,只聽得到他的聲音。就是這個傳說。我們其實已經是破紀錄,我已經同大家講過,到這一頌,寂天菩薩這個講者就不見了,對聽眾來說,那些班智達來說就沒有了講者,但對講者來說就沒有了聽眾,相對的。所以我常說第三十四頌你們仍然坐在椅上,就已經是破紀錄了。所有的事物都不能夠一竹篙打一船人的。以前寂天菩薩公元七世紀的時候,那些僧人雖然是一齊唱衰寂天菩薩,不滿寂天菩薩,但是聽到《入菩薩行》,知道寂天菩薩是有料的,他們都有慚愧之心,「我們真是不對,以前我們看錯了」,但是現在香港這個時代不同了,知道你有料,覺得自己更有料,你的不是真的,我誓不低頭,這就叫做無慚,現在香港佛教進入一個無慚的年代,「理不能勝人,人不能勝情」,就算寂天菩薩再世,座下亦不會有弟子!所以將來大家出外講《入菩薩行》,跟人家分享《入菩薩行》的時候,你雖然駁倒人,不是代表你必贏。你雖然用佛法來駁得倒人,但不代表那個人會聽你的說話去修行佛法,因為這個時代已經是黑白不分,是非不明,無慚無愧的時代,因為寂天菩薩一早已經知道有這種時代的降臨,所以就叫我們「故須隱己德」,即是說識《入菩薩行》的,都要隱藏著,「莫為他人知」,不要跟人說,自己修證,自己實用就好了。這就是寂天菩薩神通去到最高的智慧的這一個頌。「若實無實法」,當了解到實法和無實法,things和non-things都無自性的時候,我們內心憒鬧的執著,我們所有的情緒,就完完全全安靜下來,我們的心是經過嚴格訓練。當心識直接認知空性時,世俗的存在,即是世俗諦特有的二元景象便消失。當實法例如是杯,和無實法例如杯的自性或者空性都被證悟到是不真實的存在的時候,心識對實法和無實法的執著就全部平息。這個時候修行者光靠通過聽聞經論的教導和聞慧的構想產生思慧,二元的景象仍是揮之不去。要達到圓滿中效的空觀,真真正正能夠體證空性,大家要修奢摩他,奢摩他共分九個層次境界,第九個境界是心住一境,令到心能夠得到一境,single point,要配合埋三摩地,才能夠真真正正穩定堅固地認知諸法空性。否則的話,全部都是得個聽、得個講,不受用。
寂天菩薩接著駁斥其他派別對無分別的質疑。寂天菩薩認為最高的修行境界要用證悟空性令二元的景象消滅,達到無分別的狀態,這才是真真正正的解脫。但其他小乘派別覺得這一樣是有問題的,他們這樣質疑:「如你們所說,佛已經進入真實法界,一切語言概念全部都消融。但佛為了度化眾生,祂首先要生起對境,要具有幫忙眾生的念頭,呀!那個人向我祈求,我現在要現身去幫他。佛首先要有一個利益那個人的心才可以,然後再會有身行言說的行為。但你們中觀瑜伽師認為概念分別行為是虛妄,而佛早已離開虛妄行為,那麼佛怎能行持利他之行呢?」
「摩尼如意樹,無心能滿願;因福與宿願,諸佛亦現身。」中觀瑜伽師就這樣的解惑:「當佛還仍然在菩薩因位時,祂祈願利益眾生,所以祂唯一示現的因緣,不是給他錢,不是做一個大的供養,亦都不是要靠一些大師來搖鈴打鼓來祈請祂,而是祂唯一示現的因緣,就是你有這樣的福德,你值得幫,你種下這樣的因緣和祂的願力,大家一結合,這樣就可以了。但你們要知道,請佛示現法身及說法,是要依靠著眾生積聚功德。正如間雲層無需分別念及行為,它都會降雨;佛說法或者利益眾生亦都是這樣。好似摩尼寶珠和如意樹,雖然間無分別心,卻能圓滿祈求者的願望一樣;同樣,由於眾生的福德和佛的宿願力,無分別心的諸佛就能夠現身,利益眾生。」所以大家想好快咁見得到佛,見得到你們想見的菩薩或者本尊,最好就是找一些容易進入無分別狀態的法來修,而最佳的法就是大禮拜,當你「兵兵」,好頭痛,周身痛的時候,你都想不起那樣多的分別,是否比較容易進入無分別的狀態,對嗎?你撞到地上暈倒了,就更加無分別了。但是最難的就是觀想,因為你一觀想就有分別了,呀!那個壇城是怎樣生起,那個壇城是點點點,中間又點樣,跟著四門又有什麼本尊,心力怎麼樣也是有限,你會被外境扯走了。所以在歷史上,恩札菩提是最早見得到金剛薩埵的,他用什麼方法呢?因為他看不懂那些梵文,他那時候是蠻荒地帶,唯有大禮拜,禮拜了四十九日之後就能夠見得到他。在中國來說,有個智者法師,他怎樣體悟空性呢?就一直的經行,走到腳都腫,腫完又縮番落去,卻仍然不停地行,一直在繞佛經行,行了四十九日,最後都能夠證悟空性。就是當你能夠捨身忘我的時候,無分別念的時候,就是最好,最容易證悟空性。
我們再看看211的註是說明證悟空性怎樣斷除二元。在加行道之前就有資糧道,菩薩五位,菩薩五個階段:第一個就是資糧位,現在大家要做的就是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等等,後面都說清楚。我在這裏補充一句:菩薩五位第一位就是資糧位,修空觀就歷經五位,要貫穿五個階段的,就是修這個空觀了。小乘其他派別這樣質疑:「佛陀在多劫以前有利益眾生的抱負,到現在祂成了正覺,時間隔了這麼久,利益眾生的願望會不會生效呢?」「如人修鵬塔,塔成彼人逝。雖逝經久遠,滅毒用猶存。隨修菩提行,圓成正覺塔。菩薩雖入滅,能成眾利益。」中觀瑜伽師就這樣解惑:「久遠之前的弘誓,為何不能夠為現世的利益而利益眾生呢?譬如間古印度有個叫做珊顧的婆羅門,因為要解除人中龍毒的痛苦,自己修大鵬金翅鳥明咒,並且用咒加持石塊建材,發願凡是中毒著魔的人,只要他誠心繞塔,即可痊癒。他在世的時候,依這個繞塔而痊癒的人不少。如今雖然他已去世很久,但只要他誠心在塔前祈求,一樣都可以消除龍毒。」
同樣,釋尊尚在因位仍是菩薩時,因為祈請、弘誓和迴向為利益眾生而勤修菩薩行,最後圓滿成就佛果,說法後涅槃,舍利供養在正覺寶塔;正覺寶塔修成,雖然釋尊涅槃久遠,但隨著佛陀的覺行,一樣亦能夠達到利益眾生的利益。
跟著小乘又再質疑。「供養無心物,云何能得果?」這裏小乘是指有部和經量部再質疑:「如果佛的事業是無分別,我們供養並向祂祈求,怎樣能夠獲得福德呢?換言之,當眾生向佛祈求的時候,由於佛是無分別念,祂是如何識別拒絕抑或接納眾人的供品呢?譬如供品是眾生肉的時候,或者祈願是損害別人的時候,佛怎樣好呢?」中觀瑜伽師這樣解惑:「供奉今昔物,經說福等故。」中觀瑜伽師這樣解惑:「如果依照你們的看法,供奉無分別心的佛舍利和佛像,是不能夠生起福德果報,這顯然違背佛的教示。在佛經譬如《層花經》曾說:『今日供養我,未來供舍利,功德果報同。』《繞佛塔功德經》這樣說:「若人清淨心,供養供世佛,滅後之遺塔,功德無差別。」這是針對小乘人來說的。
第三十九頌:「供以真俗心,經說皆獲福。」中觀瑜伽師補充的這樣說:「我們如果認為供養佛的功德僅是世俗名言而已;雖然你們有部和經量部主張這些福德是實有,但是我亦都同意供養現住或者已經入涅槃的佛的舍利,他的福德亦都是一樣。因此,你認為用實有的心來供佛能夠得到實有的果報,那麼我們亦都認為用如幻的心供佛,亦都可以得到如幻福德的果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