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菩薩行:智慧品】講座
第24講
日期:2005年7月24日
尖沙咀文化中心AC1廳各位善信:
我們開始講第二次的〈智慧品〉。上一次講座講到寂天菩薩要我們學習勝義諦的智慧,揚棄以二元分別意識的世俗諦。甚麼叫二元分別?一般來說,人有六種官能,通過接觸外界六個境域,去認知和深一步把認知的知識聚概念思維。這裏我們人能夠認識外界,由外界中獲得到一些智識有六個途徑:眼見得到、耳聽得到、鼻聞得到、舌能夠嚐得到、身能夠觸得到、意能夠思想綜合分別攀緣;認識外面的色、聲、香、味、觸和法境。這個法就是過去、現在、未來種種的智識範圍涵括很廣了。色、聲、香、味、觸是所緣取;眼、耳、鼻、舌、身是能取,全部是我們眼先能夠見得到,所以叫做二元,即是有能夠見得到和所見得到的,才能產生見到作用;能夠思考得到的意識和供我們思考得到的諸法、現象就叫做二元意識。認識世界都是建基在這個方法裏面,這種就叫做世俗諦。世俗諦的諦就是真實,但不是說有一種實際的真實在外境,外境只是一個現象。世俗諦最特別之處是用二元意識來分辨。世俗諦有真的世俗諦和假的世俗諦,假的世俗諦是外道的學說,不正確的學說,錯誤的學說,全部都是假的世俗諦。真的世俗諦就包括了很多東西,有些在佛教來說有小乘、大乘、密乘的教法;一般來說的科學、哲學、導人向善的見解,都是屬於真的世俗諦。但是寂天認為這樣做還未夠,就算是世俗諦,就算是用大乘的世俗諦,譬如說大乘中觀的應成派,中觀的自宗的,自己所學的,總之是用二元意識能夠表述得到出來的,都是叫做世俗諦。寂天菩薩也說只有勝義諦才是真正的智慧,以勝義諦為立場才能啟迪智慧,證悟空性。
大家可以想得到這個勝義諦,大家能不能夠把握得到?答案是把握不到。當我們、你們意識清醒的時候,我們日常意識運作,包括搭車、閱讀經書,都是得不到這個勝義諦,最多都是得到最高層次的世俗諦。另外一方面,寂天就叫我們要用勝義諦作為最後看事物的標準。大家要特別留意這個要點。
為何要選擇勝義諦作為正觀的依歸呢?我用「依歸」這個字,是經我很多次推拷,在寂天整個中觀的哲學來說,勝義諦就是正觀的依歸。有另一個字眼叫「依據」,我們怎樣去修行呢?就是依據最高的世俗諦,最高的、真的世俗諦,例如中觀應成派的正觀。即是說我們怎樣以正觀作為我們修行的一個指導,或者自己培養一個正觀供我們在這個現象界處事做人的時候得一個取捨,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就是要依據最高的真的世俗諦;而這些世俗諦可能是佛經,寫滿字,或者是一些成就者所說的,譬如是《普賢上師言教》。但是一經思考一講到出來的,就落於世俗諦了,雖然這些都是最高真的世俗諦。這就叫做「依據」,而不是「依歸」。依歸是在一個最高的覺醒裏面。在這個最高的覺醒裏面,完完全全是空性,你一有「呀!這就是空啦!」「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會跌落去,變成最高,但是只是真的世俗諦。當你再想一步,「發啦!證悟得這個最高的真實,就算變成瘸子時,僅是坐下來,徒弟們都會供養我吧!」那麼就變成了假的世俗諦了。在這裏我提出以勝義諦為依歸,以公推最高最真的世俗諦作為修行的依據,這解決了成道、成教的方法,但我得提醒,這說法可能給龍樹、聖天敲頭殼,因為根據兩個聖者的看法:內心稍對勝義諦有丁點懷疑,三界輪迴大門已經打開!分得清楚這幾點嗎?這裏要弄清楚幾個層次,才可以再繼續看〈智慧品〉。連這裏也搞不清的話,你只是得個「坐」字,你不明白什麼叫做智慧。
為何要選擇勝義諦作為正觀的依歸呢?因為勝義諦即是涅槃,佛證悟最高的境界就是涅槃、勝義諦。所以跟著以它作為最高的依歸便無錯。如修行人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以勝義諦作為指導修行抉擇的指南,那便心契聖道,就可以早證菩提。在這裏只有佛陀,佛經都有很多種,有些是佛金口親講,但根本無可能找得到,因為佛已經涅槃、入了滅很久,就算是現在的《阿含經》,就算是種種《大藏經》,種種的教法,全部都是後人憑記憶將佛所講的教法記下來。或者有些人好談新奇,說某些經典是佛在世時某某大德記下,就算是真,都是以人的手寫下佛金口所講,內容是勝義諦,所以我們覺得拿著一部佛經,覺得它就是勝義諦,這便是荒天下之大謬。它最多只不過是做到最高教義的,或者是真的世俗諦。那麼我們怎樣才能找得到勝義諦呢?勝義諦其實就在我們心裏,每個人都可以得到,但是我們完完全全忽略了它。在禪宗裏說,《六祖壇經》常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表面好像常說這一套勝義諦,成日都以勝義諦來作為他們修行的依據,記住,勝義諦根本就是高不可攀。一方面我們又要去到勝義諦,另一方面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去到勝義諦?像六祖慧能睿智聖慮,如果我們好似野狐禪般去修行,不講次第沒有準則,根本一般人心目中你有「張三的勝義諦」,「張三的勝義諦」就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食肉都無妨大礙。李四就認為我舉下隻手指,指一下月光便有人拜了,仲唔夠殊勝勝義,有人說你的悟性很高,是嗎?有很多這些人存在。所以,圓融無礙的思想高便是高了,卻沒有一張到天國的天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去,我看是內教要面對的難題!
在這裏大家要分清楚寂天所講以勝義諦即是涅槃,以勝義諦為依歸和空言圓融無礙的修行宗派,用勝義諦作為他們修行上的指南,實在是兩回事。作一個比喻,用寂天的以勝義諦作為修行的指南,就是拿出「紅簿仔」現金存摺來給大家看,有五十個位的數目字;而另一個就說自己有很有錢的,其實卻身無一文。所以大家要分清楚,有錢就要用「紅簿仔」作為他的根據、依據,有支持,並不是說你有錢就是有錢。修行亦都是一樣,你要通過很嚴格的、很密集的懺除罪障、積累福德智慧的修行,然後才說自己能夠心契聖道、能夠以勝義諦作為你的依歸。否則的話,你全部都是野狐禪,經不起考驗的。
寂天菩薩批評了聲聞乘,聲聞乘只是一個名詞,即是以有部作為代表的實在論。上次講座已經提了他的一句,提出中觀否定實有,雖然中觀是依循佛陀的理念,佛曾經講過一句說話:「大眾主張存在的事物,我也認為它們存在。」即是說大家見到這一個是杯,我們都承認它是杯,我們不會說這不是杯,說這個不是杯的,便是傻的;說這個不是綠色的杯的,是傻的。佛陀就是這樣:大眾主張存在的事,我也認為它是存在的;在這大前提下,寂天菩薩提出現象只不過是眾人約定俗成,雖然外境可以確證是有,有人、有事、有物,這不是「用魔法」變出來的,是確證是有的;但是中觀卻否定它有自性。什麼叫做自性?真實的存在,永遠的存在,無論是有形的實法或無形的實法,都沒有實在的存在。因為它表現出來和它究竟的樣態是完全不一致,是一個虛偽的存在。我們承認這一個杯,但是是一個不實在的杯。怎樣不實在?我上一次已經舉過一個例,譬如說有些西藏的仁波切舉例時,他們會打爛這個杯子。我知道大家的智慧都不必要我打爛這個杯才知道它打爛了就變垃圾,它只不過是陶瓷,看起來就像是真實,當它還是杯子時,可用來盛飲料;但當它被打爛了,當無常出現時,它就不再是杯了。一旦想通,大家不須要覺得這是很深奧的了。
寂天菩薩上一次用的是「色等現量境,共稱非智量,彼等誠虛偽」,即是說色、聲、香、味、觸等等我們現量能夠實在看得到的,不是憑我們想像得到的,不是憑人們說有的事物,這些色等現量境,這些在世俗諦實在的,大家約定俗成,但這些境相是非智量,智慧是不承認它的存在的,從智慧來看「色等現量境」(They are nothing)。彼等誠虛偽,因為它只不過是自己虛偽無主地存在。接著今次第二堂的講座,全部都是繼續批評有部的實有論,今次我們由第七頌講到第十四頌,都是講怎樣否定有部的執實,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實在地存在,永恆不變,有獨立性。有部其實代表了大部份的修行人,很不服氣,認為修行之中一定要執到一樣真實的東西,才放心修行;找到一個真實的釋迦牟尼佛,真的有一條涅槃的道路才肯去修行,修行才不致浪費精力,這是人之常情。如果成佛真是不可能的,我也不會叫大家花時間修行成佛,對嗎?否則便是「老點」大家。人之常情,於是乎在幾方面提出抗議、舉證,大家挑一些問題出來,在覺證與功德、投胎與業報、輪迴與涅槃,三方面來反對中觀,來否定他們。首先有部提出釋迦牟尼這樣說:「眾因緣生法全部都是無常的,諸法無常,這枝筆是無常,這個杯是無常,這個樽是無常,自己是無常,這個世界是無常,這個地球是無常,全部無常的,那麼「無常」就變成「常」?放諸四海真實的、不變的?這是很自然的推想,一般人會這樣的說,這樣的想。所以「無常」便是真實的,你不能夠否定,既然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說:諸行無常;無常便是真理了,為何你說世上沒有一個真實呢?那麼中觀瑜伽就說:「佛說諸法無常是導引凡夫逐漸了解真實,無常只不過是指給大家看現象界是無常這一點,而不是說現象界就是常,你想想下想錯了,想歪了,聲聞乘!」事實上,佛也沒有說過無常地存在的諸法是真實,或者世上有自性的無常。這裏有部便不再辯駁下去,無常...令我想起以前無線電視有一首歌仔,電視劇集中唱到「變幻原是永恆」,大家聽過未?「變幻原是永恆」,唱這首歌的人已經去世了。聽起上來就很感動,令人共鳴的是世事常變,原來真是變幻,「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薰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天闊雲垂,斷雁叫西風。」轉眼心境和四周的環境都變了;但真的是變幻是永恆嗎?這便是很typical 的想錯了,腦袋不清晰,變幻就是變幻,變一千次都是變幻,變一萬次都是變幻,變幻本身就是變幻,不是變得多就是等於帶出一個變幻的真理出來就是永恆。所以說得出一樣東西,就是世界上的人,聽一次就知道它是錯的,聽兩次都知道它是錯,聽三次就開始動搖,聽四次就覺得錯都是真的,這是顛倒見,只證明人的思想和感情都很脆弱。無常就是這樣,諸法無常就是無常,你不能夠以為那些法是無常而覺得無常這東西就是常,這是很簡單的一些推理,腦筋清楚的就很容易明白,不會被騙。
於是有部又用第二樣東西來反駁。在修證功德上的質疑。中觀先生,既然你說現象事物都是虛偽地存在,任何東西都不是實有,那麼你禮敬諸佛,你拜佛得到的功德,甚至你而家的《入菩薩行》叫人實踐六度得到的覺悟都是不實在的,修行又有什麼利益呢?不實在的事你也去做?無聊的事你也去做?但我們講返正題,中觀瑜伽師就這樣說:「雖然現象所顯現的和它內在究竟樣態並不一致,但諸法在因緣和合下,在世俗中是如幻地存在;修如幻的六度,便可得到如幻的佛果;禮敬佛陀,便得如幻的功德。這是很簡單的,你做功德是希望得到善報、樂報?否則你做功德,積累功德有何用?如果你說得到相反的苦報,還有人會去做功德嗎?還有人會去禮敬諸佛嗎?我再問你:那麼禮敬諸佛或做做功德是否可以立刻成佛?變成真實呢?不可以的。你最多是積得到今世的,或是今個月,或者下一世,或是再下一世,或者自己身邊的人得到福德,但能不能說永遠得到福德呢?因為你這個是如幻的因,你禮一次佛所得到的果,就是禮一次佛的果;你如果話禮一次佛就能夠得到永遠眾多的果,在邏輯上就講不通。嘩!拜一次佛就要佛保祐你成佛,咁我第一個就拜先。所以你至多只能夠說是如幻,不得真實的因,得到一個如幻、不得真實的果報,這個就是合理了。我們中國人成日有句說話:富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的意思是他祖先積下來的福德、蔭德,他自己得得到的蔭德只能夠蔭益到他的子和孫,再下去就保不住了,就是這個道理。如幻的因是得到如幻的果,千祈不要說如幻的因得到永恆的果,這是說不通的。
有部在這裏拗不過中觀,我們可以看得到有部的腦筋不清醒,講的東西不細緻,分析不細緻;中觀最主要不是光靠一套固定學說來支持它,卻一定駁得贏別人,萬試萬靈,就是要你腦筋清楚一些,不要糊裏糊塗。人家甚樣說,你就照單全收便不成了。那麼有部又在眾生投胎和業報的問題上又提出疑點。你們中觀又說眾生是幻象,不得實有,那麼張三死了之後,會不會變番張三?又會不會突然間變成李四?兩個都不是實在的。如果根據有部說,張三死了之後,下一世輪迴都會做番張三,便合理,大家都會有這想法,是嗎?要跟著有部的理論來輪迴,這可慘了;幸好今世大家都是人,如果今世大家是豬是狗便慘了,例如今世大家是張三,下一世都是張三,再下一世都是張三,再下一世都是張三,再再再再下一世都是張三;不單只你是張三,你的兒子都必是張三的子女,你的子子孫孫都是,你修行還有什麼意思呢?因為他是如幻的,所以我們才可以如幻地去成佛,如果是實在的話,我們又怎麼樣去修行呢?是修不成的。有部又怎樣說?他說:眾生都是幻象,不是實有,那麼他死後便不能去投胎了,因為他不是實在地去死,不是實在地去死,又怎能實在地去投胎呢?如果你說不是實有的話,例如張三如果前世做了很多善事,他來世會否變成李四呢?李四是汪洋大盜,就應該得惡果的,卻得到了善果。中觀瑜伽師就這樣解釋:眾生類似幻象,類似,但不是真正的幻象;還有一點,眾生是有如幻心識,投胎和受報,都是心識的問題,這些心識是由很多如幻的業惑串習而成,當因緣具備,眾生便如其業惑投生六道,善業成熟,就能產生這一期、下一期如幻的福報;惡業成熟,就產生如幻的苦報。這樣的解釋是否比較好?如果好似有部所說全部都是實在的話,死路一條,死「古古」,過不到一般的邏輯的思考,不要說到去勝義諦,最普通的世俗諦也去不到。所以做聲聞其實質素是很差的。
最後,有部在涅槃和輪迴上發問最後一個問題。他說假使間諸法皆空,在世俗諦見的到現象,諸法無自性,空的,在勝義諦來說諸法亦是本無自性,又是空的,那麼涅槃和輪迴都應該是一體,全部都好像在同一個池塘裏面,都是水,最多涅槃是清水,輪迴是濁水,但清濁混和了,亦分不到誰清誰濁,那麼涅槃和輪迴最後亦應該是一樣的。換言之,眾生與佛本無分別;從而推論到佛仍然在輪迴中受苦,他未出離;那麼我們修行為了什麼?最叻的佛都要在輪迴中受苦,那麼你們修六度的菩薩行最終的目的都是想成佛,但修來修去都要在輪迴中受苦,那麼你修行修來幹嗎?中觀瑜伽這樣的解釋:我們要分別清楚涅槃,和自性涅槃兩者的分別。前者只有佛透過對治煩惱障,而停止輪迴受苦;而後者是指諸法的本質是清淨,在其中煩惱是可以斷除的,解脫是可以達到的;而這種諸法的清淨性被稱為自性涅槃。所以在這個自性涅槃來說,眾生擁有的就只是自性涅槃,與佛不同的是,眾生因為尚未清除輪迴的業惑等諸緣,所以仍然處於輪迴,而佛就已經出離輪迴苦海。我們舉例,實際好有錢和可以好有錢是兩回截然不同的事實。
這就是我將今日所講的,全部作一個提要的講解。
原文:「為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剎那非真實,豈不違世俗?」
有部質疑:佛陀在經中說因緣聚合的東西都是無常,所有受無常影響而產生的事物都是有漏,什麼叫有漏?有漏即是令人痛苦的。因此,佛陀宣說四聖諦十六行相的時候,其中包括了「無常」,難道佛陀所講的無常法不是究竟真理,不容置疑嗎?
中觀就解釋:為了引導世間人,佛說無常法,打破對常有的執著,佛才在經典上宣講無常法,事實上就勝義諦來說,現象沒有剎那生滅的一樣東西叫做無常法的。在宇宙的真實,諸法來說,沒有一樣東西叫做無常,正如間在這一個現象的每一樣的東西沒有一樣東西叫做「我」的一樣。我和無常全部都是沒有一樣東西是實在的。有部就這樣質疑:如果你們所講,究竟實相沒有剎那生滅的無常法,那麼我們在世俗看到剎那生滅的現象就是幻象,莫非全世界這麼多人都看錯,就只有你們中觀看到真相?你看這一個世界是否正在變遷、時間是否一直在過?現在就是二零零五年七月二十四日下午四時,一直在生滅,現在就是四時零一分了。這是事實,但如果你們中觀常常這樣說,說沒有剎那生滅的,豈不違反世俗?所有人都一齊看到的事實。還有你又說跟隨佛陀的指示,「世俗共許的,我也認為是真實?」你們有沒有違背佛所說的教法呢?中觀便這樣說:「瑜伽量無過。待世謂見真,否則觀不淨,將違世間見。」中觀這樣說:喂!你們說清楚點,我們仍認為在世俗諦來說,是有剎那生滅;我現在仍活在這世界,我承認有剎那生滅,我沒有否定在世俗諦是有剎那生滅,我只是叫我們要在勝義諦來看真實,沒有剎那生滅這一樣東西。但是我沒有講到剎那生滅本來是真實,因為在勝義諦裏面,沒有現象界中真實的剎那生滅這一樣東西。剎那生滅在世俗諦來說,我們是接受的。例如瑜伽師對以世俗諦的理解來說四諦十六行相,我們是接受的。
什麼叫四諦十六行相呢?大家看註。四諦十六行相是對治眾生十六種錯誤的概念。什麼叫行相?用白話來解釋就是活動的狀態。四諦就是苦、集、滅、道。苦諦的四行相是對治我們以苦為樂,就是無常、苦、空、無我;用來對治把苦當成清淨、喜樂、恆常不變和有我。釋尊提出五蘊學說來說明人無我,佛教相信輪迴,上一生完結,依業力投胎下一生,每一期異熟果招感每一段生命的個體,這個個體稱造五蘊,什麼叫做五蘊?這一期生命的你,世尊認為沒有這個有實的你,只有一個你的五蘊體,只不過是我這個色、受、想、行、識。五蘊的特點就是變易,即這一期我由小孩到現在變了很多,如果不變就糟了,現在仍是不懂得說話了,如果我一出世是真實不變,我現在的模樣,現在就不懂說話了,我們這個五蘊體是變異的,所以我們知道它是無常。為何我們能得到這一期的生命呢?不是我們做了很多的好事,或者拜了很多佛,或者是智慧很高;不是,相反來說,我們是由業力和無明,我們有很重的貪、瞋、癡,所以招感我們這期的生命,我們這期生命不是好的東西,不要覺得是好事,不要常常口口聲聲掛住自己這個五蘊體聚成的時候那個生日,大家都好鐘意自己的生日,視之為寶貝,如果別人在你生日時說些不吉利的說話,你會很生氣,覺得他是在針對你的。但是記住,這一期的生命其實來得不乾淨,來處不馨香。我們在哪裏來呢?就是由一大堆業力,受貪、瞋、癡、慢、嫉這些煩惱風吹動,然後見到這一期和我們有緣的父母,於是乎入胎,就是這麼簡單。我們的生日,就是煩惱業障,冤親孽緣,加在一起「埋單」,另一個新會計年度開始一刻,呱呱墮地一刻開始,閻羅王就計算你壽元隨時「幫你埋單」,不要成日捉住自己這一日當做神聖的一日。所以大家快快要出離了,不然大家下一期的生命就更加不馨香了。因為我們這一期五蘊的生命是受業力和無明的影響,所以它是苦的,當五蘊和合生滅的時候,自我也跟著生滅,所以自我都是空的。由於五蘊不是由我們說,不是說突然間我由定中出定,我覺得我老卓要出世了,「磞」一聲從虛空中變出我老卓來,不可以的,一定要假手於我的心識積累、招感我的業惑,就決定我生於這個家庭,這個環境,我的父母是如何的,全部都不是由我喜歡來決定,生在一個怎樣的家庭,不是由我去決定。很無奈嗎。無奈之餘,是公平的。只要今世大家好一點,積累多些福德,提升多些智慧,下一世得到勝生就會有錢,唅著金匙出生,下一世就會是俊男美女,不必憂慮難娶難嫁的問題,好好人緣,脾氣很好,教養很好,千萬別將責任推卸給父母,其實你的父母已經是很慘,不要責怪父母生你們出來。
集諦的四行相是對治對苦生起的四種誤解,分別是因、集、緣、生;執著就是苦果的「因」,我們為何會有苦?苦,最主要就是自己執著。「因」對治苦是無因。由於執著,屢次產生苦為果,這就是招「集」苦果,可見苦是多種原因招集而成,不是單一的原因。為何你今日病?你說今早亂吃東西,所以肚瀉,真是這麼簡單?當然不是啦!你平常又不早睡,沒有健康的起居習慣,身體缺乏抵抗力而已,豈止是今早亂吃的問題。所以苦不是單一的原因造成的。集,不是單一的原因。自己執著招致苦果「生」起,重蹈覆轍;這對治了苦是由神祇、天神所控制;由於誤解苦的相是無常,因而誤解苦的本質亦都是恆常。剛才我們已說過,一般人若執著我的八字命運不好,所以今世必然會是這樣下去了,這便是執著苦是常的。但人們往往不知道若果我們今世好好地努力修行、努力積集福德、對人好一些、對人說話柔軟一點、不要開罪別人,那麼就能改變自己的命運。苦的外相是無常,苦的本質也是無常。苦是可以改變。但有些人認為輪迴是苦,改變不了,於是認同了輪迴,並企圖與之為伴,希望在輪迴中生活得好些,這種想法簡直與虎謀皮,這種對輪迴的執著是產生苦的助「緣」,而使諸緣成就苦果。有些人認為只消造些好事,積習福德,來生投胎好一點,不求出離,不求修行解脫,只望輪迴期間生活好一點就算,這就是對輪迴的一種妥協。你明知輪迴是苦的,你就要努力在輪迴中出離,你還做種種事情去認同輪迴,認為自己今世不求智慧,多積福德,下一世就生好點。每個人都經歷生、老、病、死,我最多便斷一次氣,十八年後又可以做一個有錢仔、有錢女。這是不對的。佛陀說你這樣做便是違反了苦、集、滅、道。你不能認同輪迴,你不能企圖與輪迴為伴,生生世世輪迴。有些不明白的人說:「唉!上師,你常教我們念一句祈禱文:『虛空未盡,輪迴未空,願留世間,渡盡苦厄。』這是你教我們的,只要天空常在,有情仍在世間輪迴,你仍要在輪迴界中渡盡有情,那你豈不是想永生永世輪迴?」不是這樣去理解。永生永世在這裏救渡苦厄,而不是永生永世地與輪迴這個苦為伴。大家要分清楚。
「滅」諦,滅諦的四行相是滅、靜、妙、離;它對治的四種誤解,(1)就是誤以為解脫並不存在、(2)有些染污相是解脫、(3)苦相本身就是一個解脫相和(4)雖有涅槃無人能證得。這些都是對涅槃的誤解。作為這四種誤解的解藥是我們肯定:滅諦就是諸漏已盡,生死斷「滅」;滅諦就是沒有貪、瞋、癡的狀態,此心不亂的「靜」;滅諦更是出離三界、無諸憂慮的「妙」境;此外,滅諦是一切災害已遠離。
道諦的四行相是道、如、行、出,分別對治四種對解脫道的誤解:誤解解脫道並不存在、了悟無我的智慧非解脫道、某種專注相是解脫道、沒有永遠離苦的解脫道。
我們說完這個註。中觀瑜伽師解惑:一般人把本質是無常的事物作恆常;把污穢的東西視為清淨。這與瑜伽師在止觀雙運中所得的真實體驗,這叫做瑜伽量,是不同的,這是世俗諦的真實。剛才我們已說過,世俗諦有些是假的,例如女身,這裏我們要隨帶說其實男身女身也一樣,因為寂天菩薩所面對的是一些出家的比丘來說,所以用了女身。他說在世俗來說,有些人計較女身,女性的身體好迷人、好潔淨,這個其實是假的。在瑜伽量來說,他們只不過是一堆白骨、一個臭皮囊,這才叫做真。所以瑜伽量看到女身是不淨。
有部質疑:一般人和瑜伽師看待事情是兩種不同的方式,例如是女身不淨,只是你們中觀說她不淨而已。你們看電影都要花錢來看那些美麗的女主角,如果你說女身是不淨的話,又怎會有人花錢去看她嗎?世俗和你們看的是不同的東西,世俗人所看的和瑜伽師所看的都不同,難道你覺得你所說得到的,一般人就不能駁倒嗎?
中觀瑜伽師解惑:不是,一般人看事情是沒有根據的,而瑜伽師是根據瑜伽量,他在定中看得到的。否則,如果瑜伽師的論點輕易地被一般人推翻的話,那麼女身不淨的觀點也會被推翻,因為一般人認為女身是潔淨,而且迷人。這裏肯定的是提出瑜伽量是有一個特色,就是有根據,覺得女性是迷人,她十五六歲就迷人,六十歲還會迷人嗎?你也不根據數字去看事物。你現在見得到她當然是迷人,因為你想追求她,你想在她身上獲得一些滿足,你便覺得她迷人,深一層來看,其實不用講太深的佛法,只要我們客觀一點科學一點去看事物,其實有很多中觀瑜伽師所說的,我們也是可以接受的。
跟住再駁:「供幻佛生德,如供實有佛。有情若如幻,死已云何生?」有部質疑:既然你否定實有,認為一切都是如幻,那麼你還跟人說供養如幻的佛能積累福德?
中觀瑜伽師解惑:供養如幻的佛陀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就像你們主張供養實有佛能生實有的功德一樣。
有部質疑:如你們主張一切有情如幻,那麼有情死後又如何再入胎受生?
中觀瑜伽師這樣解釋:幻象雖然不是真實,但它是眾緣聚合而生;只要眾緣聚合,有情仍會不斷轉生。大家都好清楚明白閻王要你三更死,你也不能活多一刻鐘。早前香港有位很小心過馬路的黎老先生,行公園的時候也被天橋上墜下來的車轆打死了,令人很反省的一件事,他這麼小心的一個人,竟然間就這樣死於車禍中,飛來橫禍。所以可以認定的是眾緣,時機到了,就會發生;眾緣散,時機去了,要你離開就要離開,無謂執著了。執著就變成痛苦;瀟洒地來,瀟洒地去吧!「眾緣聚合已,雖幻亦當生。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
有部便質疑:例如說李四下一生輪迴成天神或者其他畜生,但他仍然在輪迴當中,例如今世他是n,下世是n+1,... 一直輪迴下去,他能夠一直輪迴下去,你還說他不是實在?中觀說李四這生已是不實在的了,他下一世輪迴也是不實在的,再下一世,都是不實在,為何一個不實在的人在輪迴的過程中會突然變成實在呢?即是說有一個壞人,他換了衣服同樣是壞人,但換了一百次衣服後便變成好人嗎?說得通嗎?「云何因久住,有情成實有?」不實在的有情雖然經歷多次輪迴,但怎會變成實有呢?
第十一:「殺害幻人等,無心故無罪,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什麼叫做幻人呢?有幾種說法,各都不同,但據我個人看法,幻人應該是一種經由法術幻化的人;而不是虛幻的人,是一種法術。而這種法術是古代的一種法術,能變出一個好似人一樣的幻人。寂天菩薩在其著述中,多次提到現代人不可思議的法術,甚至遠至聖天菩薩的著述,亦有神通法術的描述。不奇怪,現代也有機械人。譬如我們不用殺害幻人,而說打爛一個機械人,「無心故無罪,於有幻心者,則生幻罪福。」有部質疑:雖然有情如幻,殺人還是有罪。殺害一個幻人難道沒有罪嗎?
中觀瑜伽師這樣回應:因為在幻境中殺人是無心的,所以沒有罪業生。但是,有情具有如幻的心,以此心行殺業或布施,就會產生各自如幻的福德和罪業。在這裏令我想起我們中國儒家的孔子,他對於用來陪葬的俑這一種風俗是很反對;戰國前,例如秦俑,將生人一同陪葬是很野蠻,到秦始皇春秋戰國的時候已經轉化了,造一些石像出來,但是表面上似是很人道,可是孔子就罵道:這樣也不能接受,因為最主要都是你的心仍然是在希望要人陪你一起去死;所以問題就在這裏。你就算是殺一個幻人,就算是毀壞一個機械人,你毀壞了它,毀滅了它;就算一棵樹,你說只不過是一棵樹而已,阻礙著自己出入,便拔了它,問題就是你的心究竟是怎麼樣。心存毀滅,認為外在一切都要依自己意願才合理、合法,這叫欲望,是有罪業的。雖然說世事如幻,在某程度上都是變幻莫測,都是不真實,問題就在你的心,你作業的心雖然如幻,但它能夠生如幻的業惑,所以令你受報,例如受苦和受樂。
「咒等無功能,不生如幻心。種種因緣生,種種如幻物,一緣生一切,畢竟此非有。」有部提出質疑:既然有情具有幻心,而幻人無心,這不是證明有情是實有,那些機械人是虛假?你說機械人是虛假的,我就承認;你既然又這麼說,有情是否是實有呢?
中觀瑜伽師解惑:有情雖然具有幻心,但不會因此而成實有。咒術魔法能創造出幻人的影像,卻沒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心識出來,有情的心識,是依種種如幻的業和煩惱為因緣而串習而成,沒有這些業惑,就算科學有多昌明也好,也不能為機械人創造一個心識出來。心識是甚樣形成?每個人的心識就是過去世受業惑而造作了很多好事或者壞事;他有很多情緒,貪、瞋、癡、慢、嫉使他不斷造業,變成招感今世這個心識。所以你可以造得到一個軀體出來,但你造不到一個心識出來。這裏有兩樣東西我們要留意的。複製羊、複製牛究竟是不是幻羊、幻牛呢?複製牛羊應該是有心識形成;另外有一齣西片叫「人工智能」,說到一個機械人,高科技產品,說到女主角的兒子中風後變成植物人,於是她收養了一個機械人作兒子,而那個機械人能夠有一個功能,就是給他輸入了情緒,你開啟那個程式的話,這機械人便可以產生母子感情。這是一個問題,西片就覺得可以連人格、連心識也可以造出來,但在佛家來說是無可能的事。孰真孰假,也不得而知,因為世情實在是幻變,總的來說,我們知道有很多事情不輕而易舉地說出來便可。
最後有部再質疑:「勝義若涅槃,世俗悉輪迴,則佛亦輪迴,菩提行何用?」你們反對涅槃為實有的論據是不充分的,從世俗諦來看現象諸法都是無自性。從勝義諦來看現象諸法亦本來無自性;換言之,一切法在勝義諦中皆是涅槃,另一方面一切法事實皆在輪迴生滅,那麼輪迴和涅槃便是同體,而佛豈不是在輪迴中受苦。那麼修菩提行又有甚麼作用呢?我們且看看涅槃的意義吧。有三種不同層面的涅槃意義,大家比較一下吧。聲聞對釋迦牟尼佛從開悟到涅槃都視為實有,但是與唯識宗(至少是彌勒五論的主張)跟中觀應成派的見解很不同。有部認為:佛陀的開悟與涅槃其實與克服斷滅四魔互為關聯。涅槃和開悟就視乎你斷除的魔類有多少。有部認為魔類有四,分別是(1)五蘊魔,指因染污業力與煩惱感召而生的身心五蘊,我們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身體是苦的基礎。因為五蘊是苦的基礎,是我們不想要的,所以稱為魔。(2)煩惱魔,因為煩惱製造苦,所以被稱為魔。(3)死魔,因為死是主要、根本的苦;我們在死亡面前無力反抗,無法逃避。(4)天子魔,這是指色界中大自在天,他故意障礙行者克服前三魔,所以被稱為魔。根據有部的說法,佛陀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樹下開悟時,他真實地在那時開悟,而在那一刻以前,他的確是凡夫。因為實在有這個叫悉達多的人,由實在的凡夫變成實在的佛陀。佛陀在菩提伽耶開悟時,破曉時分前的夜晚,他降魔伏妖,見得到明星初現的時候,才克服了天子魔,那些魔軍、魔女來引誘他,他不為所動,到黎明的時候,他豁然開悟。破曉時他克服了煩惱魔而開悟;但那時佛陀尚未克服五蘊魔和死魔,那時他仍有色身,仍是在生,還未死,只算是有餘依涅槃。所以有部認為釋迦牟尼佛的肉身確實有苦。在有部、聲聞乘來說,唉!釋迦牟尼佛可算是不那麼高明的師傅,有部人成就未及師父,就已經先揪出師父的缺點:悍衛佛教,至少要有護持佛的尊嚴的責任,如果落在聲聞人身上,佛教可以興盛?佛日可以光輝?甚麼叫做聲聞乘弟子?即是聽聞佛說法就開悟的弟子,與佛很有關聯的,聲稱是佛的徒子徒孫,我們所說的全部都是依據佛所說的,但是他看佛陀就不是那麼神聖了!他由三十五歲到八十歲這段時期內,他的肉身與我們一樣都是有苦的,他與我們一模一樣;所以他們就叫做小,不單自己力量小,師父也渺少。而有部認為佛要到八十歲時,在拘尸那城入無餘依涅槃,才克服死魔和五蘊魔,佛的身心五蘊相續才完全斷除;那時佛陀的心不再有意識,佛陀的心已經止息,那時的當下才是圓滿開悟。在實有論來說,佛陀真是比他們高明得不太多,所以便叫做小乘。如此殊勝的老師,經這些低質素的人說出來,就變成了很差的老師,覺得自己老師差了,自己便相對地卻偉大起來,差不多可以飛天遁地!你看看大一點的大乘,他們是如何稱揚他們的老師,他們的開山祖師佛陀吧!
他們說佛陀一早便開悟了,他在兜率天降生是示現,是做一場戲給大家看看,他如何在世間行持佛的事業,在印度所示現十二相成道,就是讓弟子知道一個修行者如何開悟的歷程。大乘說的佛陀比較小乘偉大,所以收徒弟很重要,如果收一個低質素的徒弟,他在外「唱衰你」,雖然他並非有意去「唱衰你」,但是他「唱衰了師父」也不察覺才是大問題。所以收徒弟要很小心。
大乘說歷史上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產生化身的是報身,報身的身是無常,但報身的心續是永存的。報身是從佛的法身而來,這是大乘瑜伽學派唯識宗所說的佛之三身。那為何我們說中觀的應成派是最高呢?嘩!捧到佛最殊勝,涅槃就是勝義諦,佛就代表最高無上的法界,最清淨的法界,自有永有。這才是高質素的,這是好佛弟子。因為涅槃是煩惱真正的息滅,自性是空。換言之,透過對治的力量,即證悟「無我」或「空無自性」的智慧,煩惱就消融於究竟法性中,這諸法實相就叫做真正的息滅,所以涅槃即勝義諦。
跟著第十四頌:「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諸緣若斷絕,俗中亦不生。」中觀瑜伽師對聲聞提出佛於成道後至入涅槃前肉身仍有苦作出解釋,並且提出世尊早已成佛早已入涅槃,就算在輪迴界中,展現說法度生的佛行,祂仍不會再生起煩惱。「諸緣若未絕,縱幻亦不滅」輪迴界雖然虛幻,但它是由眾緣和合而生起,當生起某個現象的因緣條件未全部消除,這個現象仍依舊存在或運作。例如世尊示現三十五歲證涅槃,處於煩惱息滅的狀態,但祂出生時,五蘊身眾緣仍具備,所以雖入涅槃,仍可在世俗行度眾生之事。佛的涅槃(nirvana)和眾生所處的所謂究竟實性的自性涅槃(natural nirvana)是兩回事,大纜扯唔埋。涅槃是佛經過多生多劫的努力修行,懺罪積資,通達空性;輪迴的種種因緣都停止了,就像煲水的薪火抽走一樣,煩惱障息滅,因緣幻象亦被切斷。這時佛證入涅槃,永遠不會再次輪迴。而自性涅槃是一個道理:萬法的自性本身是清淨,所以煩惱是可以被斷除,眾生的解脫是可以達到的。再者,解脫的本質就是這個本來清淨的自性。因以萬法本來清淨這性質就稱為自性涅槃。
<第24講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